饮用水源地划分技术规范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通过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监管,降低了水源污染的风险和发生概率,从而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我国水源保护区等级的划分依据为对取水水源水质影响程度大小,将水源保护区划分为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结合当地水质、污染物排放情况将位于地下水口上游及周围直接影响取水水质的地区可划分为水源一级保护区。将一级水源保护区意外的影响补给水源水质,保证其他地下水水质指标的一定区域划分为二级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指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地表区域。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备用的和规划的)都应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第一条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发展,必须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第三条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法规,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通过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监管,有利于防止水源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法律分析:以取水点来划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一级保护区:以取水点起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止溯2500米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准保护区:从二级保护区上界起止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法律分析:增加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的技术要求;增加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步骤的要求;增加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增加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件制作的技术要求;完善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定界的技术要求;完善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编制的要求。第三条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第四条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均应规定明确的水质标准并限期达标。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规范
法律分析:以取水点来划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一级保护区:以取水点起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止溯2500米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水源保护区简介水源保护区,是指国家对某些特别重要的水体加以特殊保护而划定的区域。其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包括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和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可以将下述水体划为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风景名胜区水重要渔业水体和其他水体。一级水源保护区和二级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原则必须保证在污染物达到取水口时浓度降到水质标准以内;为意外污染事故提供足够的清除时间;保护地下水补给源不受污染。以取水点来划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一级保护区:以取水点起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止溯2500米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准保护区:从二级保护区上界起止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基于取水点,分为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取水点起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止溯2500米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法律分析:—、以江、河为水源的饮用水水源的水域保护区,分为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取水点周围半径100米内的水域为一级保护区。取水点至上游1000米、至沿岸、到中泓线的水域内且在一级保护区外的水域为二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备用和规划水源地)的划分。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为您介绍了饮用水源地划分技术规范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知识,并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