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心理学(如何判别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如何判别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心理学五大评判标准:主观经验标准。社会交往标准。统计分析标准。心理测量标准。病理学标准。伪心理学类似心理小测验那种,缺乏客观数据的支持和临场经验的支持。心理学的规律更多是概率性的,即在XXX前提下,符合XXX特征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会产生XXX行为/问题。然而在落实到某个个体的时候,这个概率不是100%就是0%。相对于一个“模棱两可”的概率,“伪心理学”则往往会给出一个肯定、直接的答案。伪心理学只会让人沉迷其中,危害家庭幸福,危害整个社会的和谐。通常来说,每一种伪心理学都会有个人崇拜,有所谓的先驱什么的。之所以还有这么多人身陷其中除了由于社会生活压力大,还因为那些传播伪科学的都是懂心理学的人,甚至是心理学专家。包装成心理学的伪科学书籍,比如宣传心灵感应、意念移物、轮回转世等。所谓的心理自助类读物,比如声称能帮你快速减肥、快速结识女朋友等。伪心理学不容易被大众识别的伎俩不可证伪性,研究者提出的所谓的理论是根本无法证明真伪的。
伪心理学是通过哪些方法让人信服的?
“愧疚感”是比较好用的手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处于平等或者弱势地位的人。就像很多人犯错了以后,会不停的道歉,甚至眼泪汪汪,让对方产生愧疚感,从而免去对他的处罚。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一个人感到愧疚时,,内心的声音被淹没在不安和空虚感真实的自己也被覆盖。情感上就会变得弱势从而受控于他人。只是那些人扭曲了他们掌握心理学的本来面目,利用人们面对压力不知所措,急于摆脱的心理,巧妙玩弄人们的心理,并在这过程中制造假想,让那些“学徒”对他的论调深信不疑,心甘情愿掏腰包。以此,赚取高额利润。用少数减肥成功的案例来代表成千上万的消费者,用少数的个例来代替大量的样本,这也是一种很典型的“伪心理学”。为纯粹偶然的事件寻求解释的这种倾向,也导致我们对许多巧合事件的性质产生误解。一个真正开明的人愿意跟随证据引导。开明的人愿意听从公正的调查而非他自己的预测。无论你怎么质疑它都能自圆其说。而可重复性就是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用这种方法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也就是说,它允许其他人重复这些实验并提出批评。伪心理学的理论是不能被重复的,它只是利用空泛、笼统的语言描迷他人的情况,来使大众相信他们的观点。
科学心理学和伪心理学有何不同?人们为何仍然会相信伪心理学的论断
另外,不同于传统科学学科,心理学的分支流派有很多,而且相互之间的理论并不一致,不过学到最后,你会发现各个理论学派间是互通的。心理学的理论与传统科学学科不同,它是可能性的问题而且并没有100%的适用性,但伪心理学往往是确定性的理论,给出的答案也是肯定的。许多人认为心理学只是对一些生活问题提供一些表面的、暂时的解决方法,而不能真正深入地解决问题。他们认为,许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人认为心理学过于依赖主观的观察和报告,而缺乏客观的证据和数据支持。也许是由于对心理科学的不了解,或者是出于收视率、畅销度的考虑,大众媒体在传播心理学方面做得并不理想。一些流行的“伪心理学”书籍和一些电视节目,很可能增加了科普的难度。我们说破嘴皮子经常比不上电视上某“专家”的一句话。人们不想与亲人分开,所以他们相信鬼魂或神灵。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兼异常心理学研究项目负责人,重点研究超自然信念和体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大多数人无法完全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科学,他们可以轻松地接受使用“科学”语言的想法。
星座是典型的伪心理学?能让人相信的背后是什么原理
巴纳木效应伪心理学家利用的另一种心理效应就是巴纳木效应,就是去说那些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点,使一种描述用在谁身上都行,看手相,算命,占星术及其他伪心理学都是在利用这种效应,怎么说都能让你听着有点儿道理。说的现象越带有普遍性,就越能让你佩服他说的准。首先星座的描述是大体上符合自己的。这大概是巴纳姆效应,就是指人比较容易相信一些比较笼统的,具有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而为了给人一种特别准确的第一印象星座书都会写一些人皆有之的性格描述。让你无法第一时间否认,所以就会相信。星座是假的,它并不能叫人轻易相信,因为相信的人往往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特点往往是自我成长不足,社会经验不足,试图去简单的标签让自己获得对复杂社会复杂人性的区分。从心理学的解释,对星座文化的相信,的确有很多心理学原理在起作用。认识自我,彰显自我的需要。星座是什么心理学效应1巴纳姆效应(Barnum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生活中的伪心理学情况有哪些l
心理学以科学为靠山,在事实面前她会更有底气,但却丧失了人心。为纯粹偶然的事件寻求解释的这种倾向,也导致我们对许多巧合事件的性质产生误解。一个真正开明的人愿意跟随证据引导。开明的人愿意听从公正的调查而非他自己的预测。科学方法是对世界的印证,而不是对我们自己的印证。科学的说,抹鼻子,眼神飘忽,肢体有抖动等等现象是一般情况下会有的反应,但考虑各种因素进去,会有各种变化。伪心理学就会告诉你,这个理论是某某机构,某某人怎么怎么研究得到的结论,潜意识里就是说这个就是单一的心理学理论,必须遵守,违反了就是你的问题,你不了解这门学科,你是不对的。与科学心理学不同,伪心理学的信徒只收集貌似能支持其观点的证据,而对那些不利证据视而不见。如最常见的笔迹学、星座、和上述的确认偏向。作为一门从哲学独立出来的科学,心理学虽只有130多年的历史,但从1879年医生出身的心理学家冯特所创立的“实验心理学”开始,心理学开始它的快速发展。
心理学科普真是难,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伪心理学
有些人认为心理学在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理论往往难以提供一致的、可操作的指导,而实证研究的结果也往往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另外,也有一些人对心理学的科学性产生质疑。再者,因为他涉及的范围太广泛了,而且针对没一种情况都有一种不同的解释。不管你的行为是怎样的,总有一个能套到你身上。就好比你应聘的时候喜欢抖脚,心理学上就可以解释你其实是内心很焦灼,然后通过这种肢体语言去缓解自己的压力。凭借各种媒体途径最终呈现给大众的往往都是包装完美的伪心理学,而不是真正科学的心理学。这就造成一种鼓吹的现象:养生、玄学等未经实证的奇葩疗法披着心理学的外衣招摇撞骗,而真正的心理学专业却无人问津,这让心理学承担了很对莫须有的指责和批评。前一种心理学家主要的工作场所是实验室和图书馆,他们并不关心普通大众是否能够理解自己的理论,他们唯一追求的就是探索内心世界的真理,他们可能会创造各种术语来描述内心世界,也正是因为这些术语让他们与普通大众产生了隔阂。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为您介绍了伪心理学和如何判别心理学和伪心理学?的知识,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技巧。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