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主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人物梳理)

清心 2024-05-22 20:07:44 大众知识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主题 第1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去年我读到的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故事是用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自述完成的,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逐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人口式微。除了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万般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了弱小部落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有人说,这部作品是一部民族史诗,并将其上升为人类文化学的主题。不过作为读者,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部诉说生命与挚爱的作品。尽管它确实描绘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但却并没有史诗般的恢弘,这可能因为作者是女性的缘故。在女性作家的眼中,鲜活的生命和爱情,永远比任何史诗都要辽阔宏大,灯明情浓,足以构成最完美的天地。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绿地,河流,山川,星辰,月亮,阳光,驯鹿,兽皮,白桦树,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画,流水般的马蹄声,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而然,甚至于男女做爱的风声,既温柔深挚,又狂风暴雨,它的发生回旋,没有丝毫的躲藏和掩饰。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有太多的死亡。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消亡,都会让人有生生的痛楚,然而,当你看到那些很小就死去的孩子,被装在白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痛楚就会转化成温暖。他们一边是枕着泥土的芳香,一边是沐着和暖的阳光,所以他们的亲人,自然的接受着生死命运。这个世界上,最诗意最动人的,总是那些最朴实最简单的活法。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爱情的表达仍是最打动人的内心,林克和尼都对达玛拉的,“我”和拉吉达与瓦罗加的,伊万对娜杰什卡的以及鲁尼和妮浩的等等,即使是刻骨的仇恨,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刻毒,也永远因着刻骨的爱,或因着得不到的刻骨的爱。《额尔古纳河右岸》告诉我们: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她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强壮! 太丰厚的情感,我实在无从表达。《额尔古纳河右岸》真正打动我的就是“灯明情浓”这四个字。写到此,想到当日读书的情形,晚上,点亮室内的灯,我和他靠在床头,各看各的书,整个屋子便静得如沉睡了一般,偶有的声响便是捻着纸张在翻页。开始的时候,多半是我看着看着就先睡着了,半夜睁眼,他还在看,灯仍旧亮着。后来的几天,便是他催促我,很晚了,睡吧。 灯明情浓,是我多年来一直寻求的。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找到了这种感觉,我在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中,找到了这种感觉。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主题 第2篇

这部小说以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历史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陌生的族群生活。在自然界的力量,民族文化、宗教与习俗的根深蒂固以及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展现出更加复杂的人性内涵。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主题 第3篇

武者序

作者: 乱世小鸟

简介:

喜欢金庸的小说,也很喜欢黄易的《大唐双龙传》,有时候突发奇想,当金庸的武功遇到黄易的武功,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就有了这部架空武侠,幻想着金庸群豪与两道六派的对决不喜欢慈航静斋,大唐部分只会出现魔门 ...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主题 第4篇

《瓦尔登湖》,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文学修养有所提高的话,这本书很不错!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主题 第5篇

爱情,从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它带给人类的除了心动、心痛之外,还有坚守、背叛。《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伟大的创作,迟子建给我们描绘了多种爱情的模式,让我在读完之后细细咀嚼。 一种是一见钟情类的。主人公和她的两任丈夫,遇到拉吉达时,“我”因为躲避熊的袭击而裸露出自己的双乳(熊不会袭击露出乳房的人)胡乱吃什么生的物品,我的双眼吸引住了他;遇到瓦罗加时,“我”因为日本的侵犯,在连绵的战火中寻找驯鹿,同样是我的双眼吸引住了他。“我”的两任丈夫如此和谐地和“我”制造过无数次的“风声”,“我”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我”忘不了“我”的两任丈夫。同样一见钟情的还有,尼都萨满和我的母亲,坤德和另一个女人,但他们最终却错失了彼此,留给生命的只有回想、遥望和永远等不来的期盼。 一种是依靠外部的力量强拉在一起的。最明显的就是坤德和依芙琳。有时候,我在想,一对因错误结合在一起的婚姻,要失去人间多少的温情与浪漫,他们有的除了厌恶、就是折磨,没有消停,哪怕走向死亡。只是,他们并非生活在真空,有空气,就会蔓延,蔓延到周围,就是对他人的嫉妒、恶言中伤,当然,最后自己是最大的伤痕累累。再比如安道尔和瓦霞。这是一个木讷男人与风情女人的结合,一边是不解男女之事,一边则是希望被之淹没,除了最开始的“被骗”,从此再无所谓的“幸福”而言,当然,瓦霞最后跟着商贩走了,她的结局无人知晓,更无人关心。 鲁尼和妮浩之间的情感是深厚的,虽然死亡带走了他们的三个孩子(妮浩成了萨满,她每救活另外一个人,就必然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你不能卒读,你不忍心看着果格尔从树上摔下坠亡、你也不忍心看着交库托坎被马蜂蜇死,你更不忍心看着那么可爱的耶尔尼涅斯被河水冲走……但是,爱情是伟大的,有一种爱情就是坚守,多舛的命运让他们紧紧地搂抱在一起,抵抗岁月与命运的调侃。达西和杰芙琳娜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来自对彼此的信任与责任。 爱情是神奇的魔术师,他给你带来希望,他也会耍耍脾气,其实,就因为你内心憧憬与奢求的太多,你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魔术师身上,殊不知,魔术师终究只能是魔术师。但,他究竟还是能给你带来希望,不是吗? 这本书是迟子建在2005年所写,08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我反复读了她在获奖时的发言。包括写作,她说她要感谢一个已经远去的人,她的爱人(02年去世),我想,她肯定就像小说的“我”一样有对爱人的依恋、执着与温情,她一定是一个坚守爱情的人。 最近从网上看到迟子建的照片,突然感觉她老了,算算她也快50岁了,我的内心猛然间变得疼痛起来,我那么喜欢的一位作家,很多年来,就像一位女神,矗立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我不能接受。可是,谁说过,拥有爱情的人永远都不会苍老,那我就一直记得她年轻时候的模样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主题 第6篇

迟子建,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当今时代文学创作的佼佼者,她的作品是文学花园中的又一朵奇葩。她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独特的价值立场,在文化激流中勇敢的握紧自己的笔,温情书写着一篇篇动人文章,像人们诉说着人性的期望,价值的追求,和温情的人心。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的吸引着读者,《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曲文化挽歌,悲凉,悲怆。鄂温克民族的人民在一次次迁徙生活的最后走出大山,逐渐丢弃原有的部落习俗,融入汉族生活,鄂温克文化渐渐消亡。迟子建在书中所想表达的是痛惜一种在生态文化的意义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原住民文化,在作为现代化象征的汉族主体文化的挤压与逼迫之下,最终无奈地消亡的痛心与无奈。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主题 第7篇

部落是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诉说感天动地的民族故事,通灵萨满的旷世大爱为疲惫的人们点燃归航的明灯。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任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丈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r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主题 第8篇

我来试试。 读后感: 读过迟子建的中篇《雾月牛栏》,从此走进她构筑的小说世界不能自拔。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个关于鄂伦春人的故事。一个萨满在丛林深处的火堆前跳着神舞的故事。一个带着神灵在雪地里不停地迁徙的故事。 读这部小说,我最深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身心交流。人不是自然的主体,人和自然都是客体,或者说都是主体,它们之间没有主仆之别,没有主次之分。因为自然之中有神的存在。神惠及万物,包括人。这是鄂伦春人的生存姿态,也是他们的生活哲学。一种简单却很伟大的哲学。他们穿梭在丛林深处,虽然活着不易,但他们懂得自然和神灵一样也活得不易。他们让驯鹿晚出早归,向自然索取应该属于自己的猎物。如果猎到了熊等重要的野兽,他们在通过仪式送走它们的灵魂,因为灵魂不能被玷辱,不能被消费。在神和灵魂的庇护下生活,他们安详,充实,坦然,无所畏惧。尽管他们不是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彼此之间也同样有爱恨情仇,但他们永远都会将权力供奉给神,以及代表着神的意志的萨满。 遗憾的是,现代的文明正在改变这种生存方式。他们要让驯鹿远离丛林,远离新鲜的苔藓,远离自由无束的岁月;他们还要让山民们过上“舒适”的生活,看上电视,用上电灯。然而,没有了自由的圈住生活,驯鹿迅速陷入了焦虑;而看不见星星的夜晚,鄂伦春人再也找不到香甜的梦境。迟子建以她温婉的叙述方式,展示了鄂伦春人的困苦、迷茫和感伤。他们似乎没有了魂魄。无疑,这也是现代人生存的一种尴尬,或者说是一种悖论。至少,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有更好的手段来解决这种悖论。 迟子建在这本书中,全方位展现了世代在白桦林与茫茫雪原间繁衍生息的鄂温克部落中的男男女女,他们的恩怨情仇、生老病死。这些生来漂泊的游牧者在书中挥洒着最接近人类本原的人性,胸中漾动的是火般炽烈的情感。长久游牧生活带来的漂泊无依反而激发了人与人之间更强烈的彼此依赖,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有着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价值观,也有着现代人早已迷失的真诚。部落里跳神的萨满、冰天雪地间人与自然的对抗、情与欲的纠结撕扯、生命的世代轮回……使整部作品笼罩在浓厚的魔幻色彩里。通观全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迟子建为书中众多人物“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生”,伴随着的便是结局迥异的“死”。这些不掺杂太多社会因素的生死,固然或曲折或惨烈,伴随生死的某个故事段落或许令人欣喜若狂或扼腕叹息,但这一切放在整本书里,放在“我”九十年的漫长生命记忆中,就仿佛自然界的寒来暑往,显得如此顺理成章,甚至波澜不兴,完全湮没在时光中,镶嵌在迟子建的笔触起落间。 评论家谢冕曾这样评价迟子建的小说:“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发出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用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上,应是同样合适。也许,唯有真正获得自由的灵魂,才能塑造出同样具有自由的灵魂的作品。 问题: 1、那位传奇画家,是以鄂温克画家柳芭为原型的。《南方周末》在文化版上还曾登出过鄂温克画家维加的素描画。 2、安草儿默默陪伴着老女人,守卫着鄂温克古老的生活方式。代表着那个部落希望的孩子是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