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广诗经魏风带注音版及赏析 (诗经《绵》注音版)
河广诗经魏风带注音版及赏析 第1篇
《诗经·卫风·河广》中没有“趾”这个字
【原诗】: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字词】:(1)河:黄河。
(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3)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5)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赏析】: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奇特的夸张。这首诗是客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一苇杭之”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河广诗经魏风带注音版及赏析 第2篇
坎坎伐檀兮,① 置之河之干兮,② 河水清且涟猗。③ 不稼不穑,④ 胡取禾三百廛兮?⑤ 不狩不猎,⑥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⑦ 彼君子兮,⑧ 不素餐兮!⑨ 坎坎伐辐兮,⑩ 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⑾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⑿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⒀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 置之河之漘兮,⒁ 河水清且沦猗。⒂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囷兮?⒃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⒄ 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边啊, 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 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 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可不白吃腥荤啊! 注释: ①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②寘(zhì 志):同"置",放。干:水边。 ③涟:水波纹。猗(yī 依):义同"兮",语气助词。 ④稼(jià 架):播种。穑(sè 色):收获。 ⑤胡:为什么。禾:谷物。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廛(chán 蝉):通"缠",即捆。俞樾《毛诗评议》以为第二章的"亿"通"繶"、第三章的"囷"通"稇",皆是"束"的意思。束,即捆。一说古制百亩。 ⑥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⑦瞻:向前或向上看。县:古"悬"字。貆(huān 欢):猪獾。一说幼小的貉。 ⑧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⑨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⑩辐:车轮上的辐条。 ⑾直:水流的直波。 ⑿亿:束。 ⒀特:大兽。毛传:"兽三岁曰特。" ⒁漘(chún 纯):水边。 ⒂沦:小波纹。 ⒃囷(qūn 逡):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⒄飧(sūn 孙):熟食,此泛指吃饭。 【赏析】 这是《诗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篇目之一,甚至中学语文课本亦选为教材,但是对这首诗的主旨及作者身份的看法,其分歧之大却是惊人的,不仅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最早《诗序》以为是“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仕进耳”;朱熹又以为“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贪,失其旨矣”(《诗序辩说》);梁寅《诗演义》又称为“美君子隐居之志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和朱谋玮《诗故》另创新说,何认为是“魏国女闵伤怨旷而作”,朱认为是“父兄训勉子弟之词”。其他大同小异者尚有,不一一列举。今人由于对诗所属时代的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及作者的阶级属性、生活状况认识不同,因而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诗人是农民,这篇是反封建的诗歌;也有的认为是奴隶,本篇是抨击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还有的只是笼统地说是古代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诗歌。另一类则与上述意见针锋相对,或认为是奴隶主贵族“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剥削”;或认为是“劳心者治人的赞歌,它所宣扬的是一种剥削有理、‘素餐’合法的思想”。后一类看法貌似新颖,实际多从古人说解中引出,附和者甚寡。 本文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拙作《诗经选注》的看法,即: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本篇三章复沓,除换韵反覆咏叹,更有力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外,还能起到在内容上有所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便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用,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则说明剥削者对猎获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杂言诗最早的典型。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牛运震《诗志》谓其“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对此诗的艺术性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蒋立甫)
河广诗经魏风带注音版及赏析 第3篇
国风·卫风·河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释】曾:读“zēng”,乃,竟。
河广诗经魏风带注音版及赏析 第4篇
本首诗选自《诗经·国风·卫风》。宋人侨居卫国者思乡之作。
河广诗经魏风带注音版及赏析 第5篇
《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诗中所咏的是旅居卫国的宋人,因受某种阻挠,思归不能,面对河水,反复唱叹。水在该诗当中是一种阻隔的意象,主人公踯躅河边,故国近在对岸,但却不能渡过河去,内心焦急,长期积压胸头的忧思如同排空而来的浪涌,诗句夺口而出,向上天发问以宣泄心中的不平。河面并不宽广,一根芦苇就可以渡到对岸,故国并不遥远,踮起脚就可以望得到,夸张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客子思归而不得的焦急心情。
根据“谁谓河广”和下句“曾不容刀”,上句“一苇”应当是指一苇之长,即都言河之狭也,应该不是指乘苇渡河。
河广诗经魏风带注音版及赏析 第6篇
【作品介绍】
《河广》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这位离开家乡、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当时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诗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发抒胸中的哀怨。
【F-061】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释】
1、杭:《楚辞?九章》王逸注引诗作“斻(航háng)”,渡过。苇可以编伐,“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极言渡河之不难。
2、跂(器qì):同“企”,就是悬起脚跟。予:犹“而”(《大戴记?劝孝篇》“跂而望之”与此同义)。以上两句言宋国并不远,一抬脚跟就可以望见了。这也是夸张的形容法。
3、曾:犹“乃”。刀:小舟,字书作“舠”。曾不容刀:也是形容黄河之狭。
4、崇:终。从天明到早饭时叫做“终朝(召zhāo)”。这句是说从卫到宋不消终朝的时间,言其很近。
【题解】
这诗似是宋人侨居卫国者思乡之作。卫国在戴公之前都于朝歌,和宋国隔着黄河。本诗只说黄河不广,宋国不远,而盼望之情自在言外。旧说以为和卫文公的妹妹宋桓公夫人有关,未见其必然。
【余冠英今译】
谁说黄河宽又宽,过河筏子芦苇编。谁说宋国远又远,抬起脚跟望得见。
谁说黄河宽又宽,难容一只小小船。谁说宋国远又远,走到宋国吃早饭。
【讲解】
《河广》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这位离开家乡、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当时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诗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发抒胸中的哀怨。
《河广》是《诗经》中短诗之一,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诗人到底用什么语言、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呢?全诗不过二章,每章四句,却有四种修辞格交错着。“谁谓河广?”“谁谓宋远?”是设问的辞格,意思说,黄河并不广,宋国并不远呀。特别是一开头就提出问题,使听者被这飘忽而来的提问所感染,从而去思考诗人的情绪为什么如此激昂。接着诗人自己回答了:“一苇杭之”、“曾不容刀”(杭,通航,渡过。刀,通舠 ,小船),黄河的河面那么狭,只用一束芦苇就可以渡过去了,它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呢!我们知道,黄河实际上还是比较广阔的,这里极言黄河的狭窄易渡,是夸张的写法,同样,“跂予望之”、“曾不崇朝”(崇,同终。终朝,从天明到吃早饭时候),也是夸张的修辞。是极力形容由卫至宋归家路途之近,踮起脚跟就能望见,不须一个早上就能到达家乡,岂不是近在咫尺吗?在短短的八句诗里,就有四句运用夸张的语言。朱熹《诗集传》说:“诗人极言河小,意谓宋近也。”他道出了本诗运用夸张语言的特色。夸张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艺术手法,《文心雕龙·夸饰篇》说:“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刘勰把《河广》列入夸张的修辞格,并指出夸张的特点,是言过其实,完全正确。夸张是反映真实,但这种真实,是艺术上的真实,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正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杜甫的“白头搔更短”,也是艺术的真实,它们和“曾不容舠”,都无害于诗篇的思想意义,所以刘勰说“于义无害”。夸张是诗人的形象思维,在诗人主观上说,如果“辞不过其意则不畅”(汪中《述学·释三九》语),不夸大其辞,诗人就不能痛快淋漓地抒写其思乡之情。在客观上说,能使“听者快其意,惬于心”(王充《论衡·艺增篇》语)。它确实具有语语如在目前和一种诱人快意的美感。
河广诗经魏风带注音版及赏析 第7篇
谁说黄河宽广?一片苇叶便可渡。谁说宋国远?翘起脚跟便可望见。谁说黄河宽广?竟然容不下小船。谁说宋国远?赶去还来得及吃早餐。 《河广》描写一位被黄河阻隔的人思念宋国,希望回到宋国去的感情。诗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不广易渡,但又总是没有归去
河广诗经魏风带注音版及赏析 第8篇
《河广》是《诗经》中短诗之一,只有仅仅八句。
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