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烛之武原文及翻译)

清心 2024-05-12 09:10:09 大众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第1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第2篇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第3篇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必修二】 《诗经》两首 氓 采薇 离骚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兰亭集序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 蜀道难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琵琶行(并序)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节选) 过秦论 师说 【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苏武传 张衡传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 逍遥游(节选) 陈情表 漏选处请谅解,好多的都已经记不怎么清楚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第4篇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第5篇

先就找这么多吧 ,太复杂了!!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学而时习之(表递进,而且)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表转折,但)
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表并列)
⑥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表假设)
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珍宝尽有之——音节助词,不译
②项伯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262373938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

①因⑰人之力而敝⑱之,不仁; 因:依靠。
②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宾语前置:
1、“夫晋,何厌之有?” 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2、今日之事何如?
3、大王来何操?
4、沛公安在?
5、客何为者?
6、籍何以至此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第6篇

《左传》是诠释《春秋》的主要著作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详尽表述《春秋》中的简约事件。

据《左传》记载,《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在《春秋》所记载“鲁僖公三十年”的史事中,有关《烛之武退秦师》史事,只记录了一句话,其原文为:“晋人、秦人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第7篇

劝说秦伯退军,而与郑人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第8篇

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左传》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