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华严经》的大意)
《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第1篇
首先,佛教讲诵经的话有很大的功德,比如诵《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的功德就如下。
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
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禁戒,(8)所有眷属恩爱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扶接,(11)所有财宝不受他人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得以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十五种恶死是指:(1)饥饿困苦死,(2)枷禁杖楚死,(3)怨家仇对死,(4)军阵相杀死,(5)虎狼恶兽残害死,(6)毒蛇阮蝎所中死,(7)水火焚漂死,(8)毒药所中死,(9)虫毒所害死,(10)狂乱失念死,(11)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62383662树崖岸坠落死,(12)恶人厌魅死,(13)邪神恶鬼得便死,(14)恶病缠身死,(15)非分自害死。另外,《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记载,若诵此咒一百零八遍,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清净。
诵《华严经》自然也有很大的功德
但需要了解的是,经典讲的是道理。代表的是智慧。如果仅仅为求功德而诵经,那么功德反而微乎其微了。
重要的是,通过诵经,学习知识,开发智慧,通过了解经典所言,去明白道理,然后去行持。
《华严经》作为大乘经典,如果能读懂,感悟很深,自然很好,诵经就是要认真去读,去理解,去学习。
祝你吉祥。
《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第2篇
华严经是佛陀成道时,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时所呈现的那个境界。 这个境界后人把它记录下来,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华严经讲到佛陀成道的这个刹那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故华严经开首便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 华严经本身是生命的经典,这部生命的经典里,最大的殊胜处在于果地的佛境界,以及因地的成佛之道。 果地的佛境界是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因地的成佛之道是迈入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的途径。果地的佛境界是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因地的成佛之道是迈入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的 途径。
《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第3篇
1、华严经里面把宇宙的本质描述为“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我们的真性变出来的。这和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说的“世上没有物质这个东西!所有的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这个表述很接近。 2、所有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生灭同时的。整个宇宙就像我们看电影,电影胶片是一张一张的照片,每秒放映二十四张,我们就会长生一种错觉,就是画面是连续的。宇宙的真相也是同样的道理,弥勒菩萨说,我们在弹一下指头的一瞬间,我们会产生三百二十万万亿个微细的念头,每个念头都形成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当这个念头消失以后,这些宇宙现象就消失了,下个念头又形成了另一个宇宙,这些现象由于速度太快,而且连续,我们就误认为有些东西是长久的。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很快传播到宇宙各个角落。 3、宇宙和时间的产生在于我们的错误观念,真正觉悟了,在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华藏世界中,即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种时间的差别,也没有远近、长短这种空间的差别,更没有善恶的分别。 4、华严经讲的世界观还很多很多,没法子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比如宇宙是没有边界的,宇宙是由很多维次构成的等等等等。
《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第4篇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读诵《华严经》有无量的功德:
第一、灭五无间罪
经云:“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就算是造了五无间恶业的人,能够以深信心、精进心、希有心读诵这部经典 ,五无间地狱的果报都能够迅速除灭。
第二、灭疾病烦恼。
《华严经》 里面所记载的功德,以深信心、精进心、稀有心受持读诵,甚至书写一四句偈,一切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疾病、所有的苦恼,都能一下子消除了。
第三、往生人天善处。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第四、降伏魔怨。
受持《华严经》的功德,使鬼魅魍魉都远离功德主,或者,他们被受持《华严经》的功德所感召,暗地里亲近,赞叹,礼拜,守护功德主。
第五、一切如意。
受持《华严经》的这个人,在生的时候,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菩萨都称赞这个人了不起,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菩萨都发心守护能受持《华严经》的人。
《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第5篇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主要发挥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汉译实叉难陀的80卷本,主要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以及依此修行实践证得广大无量功德等,最后宣说诸菩萨依教证入清净法界、颂扬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教义,强调解脱的关键是在心(阿赖耶识)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经在隋唐时弘传极盛,终于出现了专弘《华严经》教观的华严宗。7世纪中,新罗僧人义湘来唐受学于智俨,回国后成为朝鲜华严宗初祖。8世纪中,此经在日本已有流传,后有唐道睿东渡弘传《华严经》,为日本华严宗初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法师的修为不同,对法理的理解也不同。
《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第6篇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确确实实就是讲这八个字,换句话说,佛是教我们怎样去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知道九法界的众生,特别是六道凡夫,过的生活非常艰难辛苦,所谓苦海无边。佛在这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在现前的生活当中,现前的工作环境当中,真正做到超凡入圣,从凡夫的生活能转变成诸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这部经的内容。
《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第7篇
华严经的精髓是无量寿经。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扩展资料:
对照现存五种汉译本的逻辑结构和段落内容还可以发现,它们并非从同一个梵文本翻译而来,在这种背景下,依然强行予以会集,确实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可以说是好心办坏事,而有些出家法师,却对这样的会集本推崇备至,照着这样的本子来讲经,这就好像老师拿着错误的教材来讲课一样,讲的再好,依然是错!
《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现存五种,康僧铠译本文辞详瞻、义理圆足,故古来高僧大德多以此译本为准,其他译本为参考,五种译本其实都有相对不足之处,在梵文原本已遗失的前提下,从宋代开始至今,有四位在家大德对该经进行了会集,希望会集出一个尽善尽美的译本,发心虽好,只可惜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