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唯美的诗词赏析 (十首惊艳绝美的诗词)

清心 2024-05-05 09:00:38 大众知识

唯美的诗词赏析 第1篇

你好 不知道你要多少首。这里给一首,看你觉得合适不。 鹧鸪天 作者: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本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濛,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字字含情。有人谓“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希望能帮到你

唯美的诗词赏析 第2篇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此句最佳处在于声色相依,闭目遐思,仿佛耳边尚能听到“孤鹜”凄鸣之音,佐以水天一色的背景,韵味天成。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赏析:此二句为全文最让人唏嘘感叹之句,让许多在外惨淡拼搏人不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两句四六,一问一答,却答非所问,问中有答。“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不得志的人呢?在座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之人。”这种深深的自我悲伤,怀才不遇之情自然流露。异乡举目,四面无亲。作者王勃乃天纵之才,却不得重用,此文之后,竟溺水而亡,让人不得不摇头痛惜啊!

唯美的诗词赏析 第3篇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穷无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唯美的诗词赏析 第4篇

南楼中望所迟客
谢灵运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赏析: 幽深的落日已经西沉,行人却还受困于漫漫的长路上。登上南楼是在思念谁呢?还不是我那迟迟不来的客人。忆起与他分别的那日,约定在十五会面,月圆的重逢之日早已经过去,他却仍旧没有归来。面对眼前的事物常痛恨别离,无论做什么都感到悲伤忧郁。初夏的夜晚并非漫长,而从黑夜到天明对于我却好似有一年那么长久。瑶华还未曾绽放,兰苕却已经被摘过很多次了。道路阻隔又怎么能给他送去安慰和关心?无可奈何,只能焦急地向行人询问着他的消息,翘首以盼和他欢愉的会面。

“杳杳”、“漫漫”两个叠词发端,引人注目,表示作者内心惆怅焦虑,渲染气氛,暗示作者等待时间之长,为全诗定下悲伤基调。
后自问自答,点明题目,交代等待的对象。
后笔锋一转,写望中回忆“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表明非但没有怨意,反而满心思忧,饱含深意。一方面表达对友人的真情,一方面又隐含对友人境况的无限想象与担忧,平淡之后的含蓄。
“瑶华”“孟夏”用典,表达对友人思念至深。
“搔首”“引领”,则将“望”的神态描写逼真,如在眼前,使读者为真情所染。
显示作者虽然个性傲岸,但对亲友却充满柔情蜜意。

唯美的诗词赏析 第5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鹦鹉洲显然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浓厚的情感因素。最后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

崔颢的这首诗,向来享有盛誉,宋代评论家严羽认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据说大诗人李白到黄鹤楼时,准备登览题诗,看到崔颢此诗后,无法下笔,只作了打油诗一首:“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唯美的诗词赏析 第6篇

思念(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思念”本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共鸣。 在当代女诗人的笔下,“思念”依旧以其纯美真率让多少人伤怀落泪。 诗的第一节,便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两个意象把人们思念的心定个在这暖和而温暖的画面里。而心的深处,是海洋。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思念的真切,在此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相思。此时,诗作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找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是立体的,回味是深远的。

唯美的诗词赏析 第7篇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大意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惬意! 下片由物到人,侧重抒情。词人运用比喻写出了酒店当垆女子长得洁白明媚。江南物美,人更美,让人留连忘返。然而,美景却触动了词人的无限乡愁。他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因为,此时他的家乡(中原一带)正是烽火连天,如果看到那种残破的情景,一定会令人心伤不已的。 词人巧妙地刻画出了在特定环境之下具有个性特征的内心活动,从而突出了“春日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这是韦庄到南方避乱时所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和曼妙的人物,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的真挚感情。上阕开宗明义指出“人人尽说江南好”,从而点明全词的主旨:江南好。紧接着以“游人只合江南老”表达诗人切身的感受:江南好到了能使远方前来的游子不思故乡。心甘情愿地老于此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两句既写出富有特色的江南美景,又抒写了沉醉其间的闲适之情。春天里一碧万顷的水面与澄明的天空融为一体,休闲假眠在华丽的彩绘船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多么美妙,多么闲适,难怪再也不想苦寒的故乡。下阕前两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写美景中的美人。江南山水养育出来的曼妙美女。酒店里像月中嫦娥似的美人正在笑脸迎客,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她们如霜一样美白、晶莹的手腕。最后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再次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与依恋,明确唱出:人没有老就该在这人间天堂尽情享受,千万不要还乡。如果还乡就一定会悔断肚肠。 这首词既直抒胸臆,表达对江南山水的依恋、陶醉;又对江南山水、人物具体描摹,两者互为表里,相交相融,因此极富感染力。
希望能帮到你啊.... 圆子

唯美的诗词赏析 第8篇

若是真喜欢古诗词 请不必看甚么诗词赏析 要多看多读多吟诵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更何况诗词短小精悍 意境幽深 要慢慢体会 到时自得心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