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杜甫草堂作文400字)

清心 2024-05-03 20:01:13 大众知识

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第1篇

今天,我去看了杜甫草堂,那里主要有:万佛楼、盆景园、茅屋故居、大雅堂、浣花祠、一览亭和水竹居。
先说万佛楼吧,万佛楼共四层,每层都有一些建筑。一层:写的是著名的人物像:李白、孟浩然等等。二层:讲的是古遗物。三层:讲的是珍贵的遗物的碎片,很珍贵的。四层:我最喜欢四层了,因为四楼可以敲钟,我敲的“咚咚”响,可好玩了
再讲盆景园:盆景园里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有桃花、柳树、樱桃、荷花、枇杷,等等,盆景园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花和树,可好看了。

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第2篇

国庆大假,我来到成都游玩,参观了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一进大门,我呆住了,眼前一派生气,绿的树,绿的竹,还有一簇簇鲜艳的花,耳边回荡着鸟儿婉转清脆的鸣叫。看,花从里时而成双成对地飞出两只彩蝶,我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句:“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沿着小路继续走,两边是青青的翠竹和正在拔节的竹笋,恰是一道美景。接着到了草堂旧址,据了解杜甫在此住了近四年,留下了240余首古诗,比如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著名诗作就是在此写成的。

来到水槛,站在水槛上。听着树梢和竹叶发出的沙沙声;闻着那竹子淡淡的幽芳;看着水槛下那一泓碧水;摸着,那斑驳的木拦,置身于这静谧的环境,使我联想到当年杜甫一定也是经常在此凭栏远眺,吟诗垂钓。

跟爸爸往前走,便可以看到四层塔状的“一览亭”。塔里都是卖纪念品的,一把把精致的纶羽扇,一片片铜制的书签,一双双牛骨做的小花鞋,一块块奇异的小石头,真是太精美了!登上“一览亭”的最顶部,把草堂尽收眼底,桥、湖、花、树、竹,还有游人留下的倩影浑然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大型假山造型。那峥嵘的峦峰,险峻的峭壁,深幽的沟壑,飞泻的清泉,真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令人叫绝。

; ; ; ;然后,来到工部祠,据了解得知,杜甫曾是朝廷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取名为工部祠。工部祠古朴、简洁、庄严,内有三尊塑像,正中是杜甫的,左右两边分别是陆游和黄庭坚的。在工部祠的院子里,种有腊梅、桂花、茶花等,为工部祠增添了几分幽雅。两棵罗汉松分别在台阶下,听说有两百多岁了。这两株参天古松如巨伞浓荫蔽日,如卫士坚守阵地,十分引人注目。只是未到时候,腊梅还没开,想必隆冬一到,花朵绽放,冰清玉洁,香气沁人心脾。诗圣杜甫不也像梅花、苍松,一生饱经风霜忧国忧民,高风亮节吗?

最后,欣赏了著名的“少陵草堂”碑亭,已是夕阳西下了。

一片天,一席风,一抹晚霞,一丝清泉,一座凉亭,一副好心情。

啊,风景怡人的杜甫草堂哟!

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第3篇

国庆大假,我来到成都游玩,参观了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一进大门,我呆住了,眼前一派生气,绿的树,绿的竹,还有一簇簇鲜艳的花,耳边回荡着鸟儿婉转清脆的鸣叫。看,花从里时而成双成对地飞出两只彩蝶,我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句:“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沿着小路继续走,两边是青青的翠竹和正在拔节的竹笋,恰是一道美景。接着到了草堂旧址,据了解杜甫在此住了近四年,留下了240余首古诗,比如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著名诗作就是在此写成的。 来到水槛,站在水槛上。听着树梢和竹叶发出的沙沙声;闻着那竹子淡淡的幽芳;看着水槛下那一泓碧水;摸着,那斑驳的木拦,置身于这静谧的环境,使我联想到当年杜甫一定也是经常在此凭栏远眺,吟诗垂钓。 跟爸爸往前走,便可以看到四层塔状的“一览亭”。塔里都是卖纪念品的,一把把精致的纶羽扇,一片片铜制的书签,一双双牛骨做的小花鞋,一块块奇异的小石头,真是太精美了!登上“一览亭”的最顶部,把草堂尽收眼底,桥、湖、花、树、竹,还有游人留下的倩影浑然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大型假山造型。那峥嵘的峦峰,险峻的峭壁,深幽的沟壑,飞泻的清泉,真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令人叫绝。 ; ; ; ;然后,来到工部祠,据了解得知,杜甫曾是朝廷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取名为工部祠。工部祠古朴、简洁、庄严,内有三尊塑像,正中是杜甫的,左右两边分别是陆游和黄庭坚的。在工部祠的院子里,种有腊梅、桂花、茶花等,为工部祠增添了几分幽雅。两棵罗汉松分别在台阶下,听说有两百多岁了。这两株参天古松如巨伞浓荫蔽日,如卫士坚守阵地,十分引人注目。只是未到时候,腊梅还没开,想必隆冬一到,花朵绽放,冰清玉洁,香气沁人心脾。诗圣杜甫不也像梅花、苍松,一生饱经风霜忧国忧民,高风亮节吗? 最后,欣赏了著名的“少陵草堂”碑亭,已是夕阳西下了。 一片天,一席风,一抹晚霞,一丝清泉,一座凉亭,一副好心情。 啊,风景怡人的杜甫草堂哟!

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第4篇

杜甫草堂漫笔 一条清碧亮丽的浣花溪环绕着草堂,那潺潺的流水把草堂四周洇润得花草葱郁而林木茂盛,弥散出雅逸的氛围和盎然的生机。我们这代人对于杜甫大都怀有特殊的情结,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曾是我们最初的文学记忆。对于杜甫的出生或终老之地,大多数人也许并不清楚,然而这“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却是令人向往的“诗圣”居栖之地。 秋阳映照下的草堂,泛出一层亮丽的金黄色光泽,使丝丝茅草显得富有质感。翠竹芭蕉依偎着土墙竹窗,留下了满壁绿荫,过滤了尘世的喧嚣。寂静的庭院中,随意地安放着粗糙而结实的石桌石凳,平添了温馨的乡居气息。那矮矮的竹篱上爬满了藤萝和杂花,在秋风中作着忆念故人的絮语。记得诗人在《堂成》中曾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川,笼竹和烟滴露梢。”一代大诗人的安身立命之处,竟是如此简陋而淳朴。唯其如此,草堂才能长存民间、情系桑梓、永驻青史。而多少华堂豪宫在当时是多么的风光张扬,而后却在历史的烟雨中泯灭。 步入草堂,我不由得放轻了脚步,唯恐惊扰了老杜的“诗思”。是呵,诗人一生穷困,怀才不遇,落魄江湖。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末,为避安史之乱,饱经离乱之苦的杜甫带着妻儿由陇入蜀,起初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古寺借住,靠旧友、时任四川彭州刺史高适接济。760年桃红柳绿的初春,友人在浣花溪边为他觅得了一处景色清幽之地便筑屋建房,但他此时已一贫如洗,其表弟王十五司马悉知后,雪中送炭,慷慨资助。为此,诗人在《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一诗中,以十分感激的心情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劳。” “半生落魄已成翁”的诗人,总算有了一处可以遮风避雨、属于自己的暖巢。尽管是有些寒酸而低矮的草堂,但诗人却十分满足与自赏,“背郭堂成荫白茅”,“野老墙低还是家”。为此,诗人在草堂内外作了诗化的安排经营,开辟了花圃、菜圃、药圃,筑起藤架,建了草亭,还掘井挖塘,颇具乡村田园的秀丽风光,成为诗人一生中最美的精神家园。在此他居住了近四年的时间,并创作了240多首诗,其中有不朽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为忧国忧民、博爱大同的千古绝唱。 泥地泥墙的书房中那张宽约一尺、长约三尺的矮小诗桌,上面放着一副笔墨和诗笺。一抹秋阳投射在砚池上,氤氲出缕缕墨香,桌角的一只粗瓷杯里还留着一些残酒。老杜在《寄题江外草堂》的诗中曾心情坦然地说:“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就在这张最普通的杂木诗桌上,老杜却创作出了中国文学史上那么辉煌的诗篇。遥想在那霞涌红日、花香拂郁的清晨,或是在那月照草堂、秋虫鸣唱的夜半,诗人与桌为伴,笔歌墨舞,诗笺上留下了多少华章佳作。难怪唐人韩愈在《调张籍》中直言不讳地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简介:

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第5篇

八月虽然已立了秋,可成都酷热的天气仍然不肯散去。我早已按耐不住心底的兴奋与爸爸一同来到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
“月白风高一草堂”
谈到杜甫,我心底便涌出一股仰慕之情。这“杜甫草堂”便是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浣花溪畔修建的茅屋居所。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二百四十多首。
刚下车,却见堂前挂有一横匾,写有“杜甫草堂”四个端庄的大字,想必此处便是“杜甫草堂”的正门了。步入正门,只觉堂内分外的幽静。石桥下潺潺的流过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清清的河水里一群观赏鱼悠闲地游着。堂内真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高大的树木如一把把巨型绿伞,阳光穿过一片片绿叶洒在小路上形成许多星星点点的光斑,时不时传出的几声清脆的鸟叫让人心旷神怡。可见杜甫是多么的渴望安逸,宁静的生活啊。
难忘大廨
步入大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尊消瘦的杜甫塑像。虽然有些夸张、抽象,但是杜甫紧蹙的双眉,微仰的头与双手抚摸书卷的姿势,不禁流露出诗人饱经风霜的人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望着这尊铜像,游客们都禁不住轻轻抚摸一下杜甫精瘦的双手,来分担他内心的痛楚。
整个大廨都是以黑白两色为主,并没有奢华的装饰相衬,显得大廨庄重肃穆。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着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幅名联写得十分含蓄婉转而耐人寻味,我和爸爸停望许久才离去。

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第6篇

我找来的,开头跟结尾自己改下,参考下吧


出差路过成都,只来得及对杜甫草堂匆匆一瞥,但“茅屋景区”、“史诗堂”、“少陵草堂”却驻入脑海,挥之不去。

走进杜甫草堂,顺着石子铺垫的、树叶已遮满的林荫小径向北走,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苍翠欲滴的浓荫之中,和小径平行的一条小溪通向前面的一个竹园。小溪的流水梳理着翠绿的水草,抒发着一年中最为恣意的夏日激情。走几分钟,再拐一个几乎九十度的弯,便来到了茅屋景区。一踏进茅屋景区,便很自然地想起了杜子美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不朽的诗篇,很为诗人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而感慨。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举家迁移,几经周折,年底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华溪畔营建了一所草堂。次年八月,一阵大风把诗人茅屋上的几层草掀卷而去。这已够不幸了,偏又遇上年幼无知的顽童把茅草抱走。狂风刚停,秋雨又至,屋漏床湿,彻夜未眠。一条盖了多年的破被子,冰冷硬似铁,不懂事的娇儿胡乱踢蹬,把被子都蹬裂了。在不眠的长夜里,诗人由感叹个人的痛苦和不幸,到感叹天下人的痛苦和不幸。由对现实的忧虑,化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浪漫憧憬。文中最后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强烈愿望。“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实现这个社会理想而甘愿自我牺牲,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在安史之乱的年代,杜甫能一心为天下人着想,其精神难能可贵,感人至深。这也正是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激励读者的原因。

杜甫传世名篇举不胜举,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三吏》、《三别》中的“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青山犹哭声”;“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由于战事,新婚之喜和诀别之悲是朝暮间事。新媳妇过门才一夜,就要与丈夫分别;《处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千古名句了。作为一代诗圣,杜甫献出毕生的才华,写出了一千四百多首名诗佳篇,这些不朽的篇章,至今仍感染、激励、鼓舞着读者。

走进史诗堂,更是来到了诗的世界。整个大堂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诗圣”及其他名诗人的诗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诗歌展现在游人面前。屈原、司马迁、王昌龄、李白等名家的塑像林立其间,每尊塑像足有两米多高,真人似的。

在少陵草堂,我只草草瞄了几眼,时间一到,只好匆匆作别。

火车启动了,我的心绪一直无法平静。杜甫对人生得失的淡泊,对名利富贵的鄙弃,及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一直感动着我。走进它,让人产生一种远离尘世的空灵境界,而那个破破烂烂的草屋,不是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吗?

草堂之旅,是灵魂之旅。经过这次过滤,我清醒了许多,收获了许多,列车朝着前方呼啸着、奔腾着,飞速驶出了山城…

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第7篇

从天府之国首府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宫出发,沿着浣花溪西行,便可来到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公元七百五十九年冬来成都后在朋友帮助下建成的草堂。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瞻仰这一胜地的不计其数,无怪乎冯至先生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草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幽静。进入草堂寺的山门,你立刻就能感觉出那种超脱尘世的幽雅和神秘气氛。于是,飘飘然,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喧嚣的闹市,嘈杂的人群。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丝空气,每一缕阳光,都无不显示出草堂的清幽,僻静。园中,青石小道纵横贯通,道旁绿树相依,几棵树和几朵花就能各自形成小巧的园圃,点缀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楼宇亭榭。
进大门往西北方前行约五六十米,便来到一小径入口,入口墙上“草堂”两个浑厚大字赫然醒目,这就是清末人士周善培所书的“草堂”影壁。进入小径后五六米处,有一隔门,两旁挂有郭沫若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原来,这条小径就是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提到的花径。
独自漫步于花径,必能想象到当年这里繁花锦簇、春满小径的景象。
如今,红墙外的几丛翠竹,荫蔽着弯弯的小道;轻风穿过竹梢,似在喃喃细语;偶尔几声鸟鸣,更添几分惬意。虽没有了锦里花香,却清雅胜似当年,的确可谓“青郊草木四时新”。穿过幽雅的花径,右转有座小桥,直达柴门。一听就明白,当年杜甫草堂中此门必是由木柴搭成的,故称为“柴门”,而今天却早已改造,建成一座美观华丽的“石门”了。
步出柴门,便来到了青松掩映的“工部祠”。
祠中供奉着杜工部及黄庭坚、陆游的塑像,还有草堂石刻图和碑记。
杜工部头戴羽巾,身着紫衫,腰系朱绶,圆脸红活含情,胸前直垂几绺青须,造型栩栩如生,显得十分庄重,令人敬仰。工部祠前两侧各有一院,一为“水竹居”,一为“恰受航轩”。三座分散的建筑组成一座整齐的院落。
院内存有名人墨士留下的字词书法:或雄厚圆润,或清秀健拔,或气势如虹,或清雅玲珑,实在令人赏心悦目。院外植有高大的楠木,翠绿的香松,苍健的腊梅,更显出院落肃雅、静谧的风貌。
工部祠东侧的荷池边,有座茅草覆顶的碑亭,亭内一座黑色大石碑上镌刻着“少陵草堂”四个苍劲大字,被九条龙环绕。这些龙如在空中腾跃,又似在云中穿行,活灵活现,显得十分威风凛然。
碑亭四周翠竹林立,随风摇曳,苍健秀拔,实在叫人喜欢。
欣赏着这些“吸翠霞而夭矫”的墨竹,眼中不由得浮现出杜甫当年所居草堂的景色:“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穿过花径,往前直走,便可到有名的“诗史堂”。
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真实地揭露当时社会的矛盾,反映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经历,所以后人把他的诗誉为“诗史”,此堂即由此得名。
诗史正堂中塑有一尊古铜色的杜甫立像:手拈胡须,凝眉深思,深刻地表现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的同情。
诗史堂两端连接着曲折深长的回廊,与东西两座杜甫诗意画陈列厅相连,组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建筑群。
各厅中分别展出了名画家为杜诗所配的诗意画。
这些画线条明快,立意深远,都较好地表现了杜诗中的韵味,绝大多数都是根据杜甫旅居成都草堂时所留下的二百四十多首诗画成的,为古朴的杜甫草堂增色不少。
此外,草堂还有浣花祠、水槛、大廨等有名的景点,都是游览的好去处。
杜甫留下的仅住了四年的草堂为何如此盛名?
因为这里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秀美风光,更重要的是诗圣那高超的诗艺和高洁的诗风,令人称颂。
不是吗?杜甫身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心,就连屋顶被秋风卷走后极度窘迫之时还高吟“安得广厦千万间”,为全天下受苦人着想。这样的高风亮节,怎不令人佩服!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草堂,永远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第8篇

怀着思古之幽情,我游览了文学圣地——成都杜甫草堂。 草堂,顾名思义,是指用茅草作屋顶修建的简陋房屋。诗圣杜甫一生因战乱颠沛流离,多在茅屋栖身度日,其所寓居之地,后人建“杜甫草堂”以为纪念,如同古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梓州杜甫草堂,东屯杜甫草堂等等。 成都杜甫草堂最早是唐末的诗人韦庄在杜甫遗址上所重建,以后经历代十多次培修,建筑与园林逐步扩大,到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完成时,已成为有近百间多样性建筑群体的纪念性祠宇,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博物馆建制的规模。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予以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开始筹建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今天的草堂,很好地保留或再现了杜甫当年居住在这里时的环境风貌。 草堂在浣花溪畔。“浣花溪”其名由来于一个美丽的故事。据宋人任政一《游浣花记》载,唐时,一任姓姑娘住在溪畔,她美丽善良。一日,一满身疮疥的和尚脱下脓血污浊的衣服求她浣洗。见者无不恶心,然任姑娘欣然应允,涤之溪边。但见她每漂一次,则溪上顿现莲花朵朵,瞬间满潭荷花,“浣花溪”遂由此得名。后有南宋诗人陆游赞其花曰: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见其花事之盛。物是而人非,今人只有发挥其无尽的畅想来求得古今之共鸣:虽无二十里路之花香,然美丽的小溪犹在人们的心中,每当春至,溪之上游繁花锦簇,或蓬勃,或嫣然;或竞艳纷纭,或自怜独处。待得林花谢了春红,春归无觅,春水悄向东。载着无尽的人间情话,蕴着飘零的诗人的思绪,落英随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如清代佟佳-常明所撰联:水竹旁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春城。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灵魂的归处!然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浣花溪。黄鹤一去不复返,诗圣溪畔独留连。抚今追昔朋辈事,浣花浣人浣流年! 建筑是时代的心曲。在我们这个高楼摩肩接踵的时代,竟然还有这样的一个所在:照壁前导,深邃含蓄;民居体量,简洁大方;粉墙青瓦,古意盈然;无高大恢弘之气势,存清平深远之意旨;无雕梁画栋之辉煌,不掩天香丽质之诗情。看满园春色,层瓦尽染;览工部茅屋,心绪飞扬。犹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若工部再生,观今之盛世,当惊世界殊!当可以:胸有千言凭吞吐,不复倚杖自叹息。庐破受冻昨日事,寒士欢聚锦官城。 缓步于高大挺拔的楠木间、丛密幽深的竹林旁,呼吸着天鹅绒般的草坪的浓绿,倾听着碧水潺潺的诉说,品味着诗圣那颗幽忧之心,畅想着这百年前的茅屋中发生的一切,顿觉“历史”遽然而至眼前,不禁叹息:“此地经过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之涯”! 出得草堂,即入红尘。恍如南柯之一梦,醒来后依然是我。观众生之熙熙,叹世事之攘攘。忽忆清代顾复初为草堂所撰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诗圣叹屈子,清人忆少陵。我辈踯躅客,思之心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