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李约:观祈雨-唐诗欣赏精选 (观祈雨古诗带拼音)

清心 2024-05-03 18:16:03 大众知识

李约:观祈雨-唐诗欣赏精选 第1篇

《观祈雨》是唐代诗人李约的作品。这是一首悯农诗,写观看春日祈雨的感慨,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

李约:观祈雨-唐诗欣赏精选 第2篇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5、《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6、《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7、《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8、《拟古》
明·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9、《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0、《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2、《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欲上时。
13、《咏史》
唐·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14、《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李约:观祈雨-唐诗欣赏精选 第3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唯有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才能得出正解。 望采纳

李约:观祈雨-唐诗欣赏精选 第4篇

李白、杜甫、李煜、柳永、李清照、李商隐、陆游、苏轼、辛弃疾、纳兰性德
这些是比较有名的
推荐《唐宋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

李约:观祈雨-唐诗欣赏精选 第5篇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本诗在形式上属于七言绝句,诗歌首句通过桑树无叶、土地生烟形象地表现了旱情严重。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对豪门的愤慨。

李约:观祈雨-唐诗欣赏精选 第6篇

(一)观祈雨(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二)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样的诗很多不逐一列举了以上仅作参考。

更多含有哲理的诗:
(一)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  
(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二)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三)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李约:观祈雨-唐诗欣赏精选 第7篇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龙潭》)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象“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李约:观祈雨-唐诗欣赏精选 第8篇

观祈雨这首诗中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心理:百姓焦急地祈雨与富人们沉醉于欣赏歌舞而生怕下雨。

这两种不同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与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疾苦的极端腐朽堕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