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浣溪沙》古诗六年级下册)

清心 2024-05-01 14:05:51 大众知识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第1篇

“野哭千家闻战伐”出自杜甫的《阁夜》

全文是: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赏析:
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又、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歌首先点明时间。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边,指夔州。“霁”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
颔联写道:“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星河”指天河。“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夔州在瞿塘峡西口,为三峡的起点。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说,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这与《茅屋为秋风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第2篇

芭蕉不展丁香结释义: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出自古诗《代赠》。

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雨中的丁香花让人想起凝结的忧愁。出自《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一、唐·李商隐《代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译文: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玉梯横断,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二、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第3篇

一)《浣溪沙》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第一首(照日深红暖见鱼)作于元丰元年(1078)初夏,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首(旋抹红妆看使君)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

第三首(麻叶层层叶光)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第四首即课文所选的这首。

第五首(软草平莎过雨新)写雨后农村风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发作者的欣喜之情,表达了归田退隐的思想。

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受到苏轼词的影响。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象,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第4篇

注释译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在二十三年来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荒凉的地方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归来后,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白白地吟诵《思旧赋》表示悼念。

回到故乡后,我倒反而像王质那样的烂柯人,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没的船只的旁边会有众多的帆船驶过,枯萎的树前头有万木争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歌,暂且举杯,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的七言律诗。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手稿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第5篇

唐代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依然含苞;两个相爱的人身处异地,都因春风拂起了内心的离别愁闷。)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扩展资料
作者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
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新时期散文集嘉奖,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这篇散文的蕴意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而人们对这篇文章也有较好的评价。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第6篇

李璟的诗
《浣溪沙》李璟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李璟的诗朝代:唐诗体裁:词
《望远行》李璟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李璟的诗朝代:唐诗体裁:词
《摊破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李璟的诗朝代:唐诗体裁:词
《摊破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的诗朝代:唐诗体裁:词
《应天长》李璟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李璟的诗朝代:唐诗体裁:词
《游后湖赏莲花》李璟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16135。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李璟的诗朝代:唐诗体裁:无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同太弟景遂汪王景逖齐王》李璟
珠帘高卷莫轻遮,往往相逢隔岁华。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素姿好把芳姿掩,落热还同舞势斜。坐有宾朋尊有酒,可怜清味属侬家。
李璟的诗朝代:唐诗体裁:无
《句》李璟
灵槎思浩荡,老鹤倚崆峒。苍苔迷古道,红叶乱朝霞。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
李璟的诗朝代:唐诗体裁:无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第7篇

①摊破浣溪沙:词牌名,《浣溪沙》的变体,又名《添字浣溪沙》。
②揉破黄金万点轻:形容桂花色彩的星星点点。轻:四印斋本《漱玉词》作“明”,注“一作‘轻’”。 按上半阕末句已押“明”字,此句不应重押,应该是“轻”字是。
③剪成碧玉叶层层:桂叶层层有如用碧玉载制而成。“剪成”化用唐贺知章《咏柳》诗意。
④彦辅:《晋书·刘隗传》载刘纳语:“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
⑤大:四印斋本《漱玉词》作“太”,注“一作‘大’”。
太鲜明:《花草粹编》卷四作“大鲜明”。在古代“大”通“太”、“泰”。《说文释例》日:“古代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比如《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后人皆读为“太”。在此词中,作者或缘此古例,故“太”、“大”相通。此句是此词的难点之一,也是现存整个《漱玉词》的难点之一,或因此故,竟有不少选注本、乃至辑注本不予收录,即使收录,则极少为此句作注,而关于此句的罕见之注释或析文,又不无可议之点:比如“太”字不宜训为“过分”,而宜作“很”、“极”讲,意谓桂花的“风度精神”与乐彦辅极为相像。鲜明:此处宜训作分明确定之义。“鲜”字,《世说新语·品藻》作“解”、《晋书·刘魄传》作“鲜”,宜从《晋书》。
⑥何俗甚:俗不可耐。
⑦丁香千结:语出毛文锡《更漏子》词:“庭下丁香千结”。苦(读作古)麄(“粗”之古体)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谓:“苦粗生,犹云太粗生,亦甚辞。”苦粗:当作不舒展、低俗而不可爱的意思。苦:有嫌弃之意。
⑧透:醒。熏透:即被桂花香熏醒。 桂花它那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其“风度精神”就像晋代名士王衍和乐广一样风流飘逸,名重于时。
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的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桂花的浓香把我从怀念故人和过去的梦中熏醒,不让我怀念过去这是不是太无情了?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第8篇

上阕:山中的兰花刚刚发芽浸入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上干净没有泥泞,黄昏时潇潇地下起了小雨,杜鹃在雨中啼叫 下阕:谁说人生没有再次的少年时光呢?门前这小溪仍能向西流淌,不要因为年老就感叹时光易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