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背景 (张岱湖心亭看雪写作背景)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背景 第1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背景 第2篇
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背景 第3篇
创作背景:明王朝灭亡后,张岱开始专心从事著述。《陶洇庵记》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此时。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背景 第4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笔墨精炼,情致深长——《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是其代表作。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炼,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仅碰到了两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那么作者为何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语揭开了谜底。原来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背景 第5篇
背景资料全搜索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园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张岱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风景名胜,世情风俗,戏曲技艺,直至古董玩具等等,无所不记。这些作品不但记录了他实际的生活经历,同时也反映了明末的某些生活侧面,内容比较充实。《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背景 第6篇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背景 第7篇
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背景 第8篇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