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心经全文解释 (南怀瑾讲解心经全文)
南怀瑾心经全文解释 第1篇
《心经》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多个字,但是其中却浓缩了佛教中的精华。普巴先生开创了科学说菩提的先河,每年专-门开办公益性-论坛“科学说心经”100场,为我们开启心经的智-慧大门,重新用科学的方法为我们诠-释了心经。
南怀瑾心经全文解释 第2篇
可以百度:心经白话文!,,再者:建议您,专门读诵学习《普门品》,,专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现在是有很多人,读心经,但是不懂其意,好像觉得没有意义。
南怀瑾心经全文解释 第3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名,以字面来解释也相当好,意思是观察诸法实相本空后,对一切的外境外缘就随意而自在了。观自在是修行证果的境界,此时一切都如悠游的白云,任意浮游于万里天空,一切都不再是挂碍,一切都已安然,所以才能对于万事万物产生随缘而自由自在的态度,这种生命之启,多么值得我们身处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的众生羡慕啊!但是不只能羡慕而已,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我们应努力的修行,只要肯不断的自度度人,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与观自在菩萨一样的自在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般若波罗蜜多是解脱空慧的意思,也可以解释成「到彼岸的大智慧」。因为,唯有证入圆满的涅盘,才能完全解脱三界轮回的生命困境。而想证入圆满的空慧,必须〝老实修行〞,而且不只是行,还要「行深」,就是必须把这大智慧深化到生命的最深处,如此方能在面对任何外境时,保持如如不动的自性,故此句才巧妙的点出「行深」二字,因为这才是实修的关键之处,如果没有念兹在兹、须臾不离的保持般若,便没有办法真正解脱三界、永断轮回。故一个修行人,如果真有出三界的〝冲天志〞,则必须戮力以赴,方能真正如愿以偿!
照见五蕴皆空
当一个修行人经过因地努力的修行后,当他通达了无常、无我的空慧之后,他刹那明白了原来一切的本质皆空,连这个五蕴色身~一个与我们生命最密切的存有,它的本质也是空。这时他彻头彻尾的照见了色、受、想、行、识的虚妄,而从这虚妄中彻底的觉醒了过来。于是他不再受这些外相、外境、外缘的束缚,他已经完全自由了,因为他仅从自身的五蕴,就已经完完全全的明白了宇宙至极的真理--空。
度一切苦厄
当一个修行人证入果地后,他自由解脱了。于是他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救度一切的苦厄,因为唯有自己到达了彼岸,才真正能够正确无误的,带领犹在苦海沉浮的三界众生也同样的到达彼岸。故一个良好的修行人,他的知见是如法华经所说〝唯一佛乘〞,因为只有究竟成就了,我们才能完全明白,什么是〝本地风光〞、什么是〝本来面目〞,否则都只是闻人说空亦鹦鹉学语罢了。所以,只有究竟成就,才能度尽一切苦厄,就如伟大的观世音菩萨,他其实是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化现与三界众生较接近的菩萨而方便度众。我们常听到人们虔诚的赞颂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那有求必应、无量无边、悲愿深切的胸襟,令人不禁感激涕零、动容良久。啊!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那度尽众生一切苦厄的广大悲愿,是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但是啊!我们不能气馁,而应奋力效法,如是,则总有一天也能如观世音菩萨一般〝寻声救苦〞、〝苦海常作度人舟〞了。
南怀瑾心经全文解释 第4篇
心经全文及其详解,轻见:http://www.of-f.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1&extra=
详细文件
南怀瑾心经全文解释 第5篇
诸方多有“大师”注解《心经》,却往往落在“一切法空”之上;若如是,则不名《心经》,当名为《一切法空经》。既是《心经》,必定讲“心”。若离真心而说“一切法空”,将坠“断灭见”。故不得不说。
末学浅陋,因得闻大善知识解说,勉力而为,遵照《心经》原文,逐句直译,免去展开解说。为令学人建立正知见,不为诸方笼罩。
《心经》原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直译如下:
能够现观真心本来自在,非从它生的大菩萨,时时刻刻转依真心;具有深利的般若智慧;现观五蕴的本质,皆是“空性的真心”。因此触证生命的实相,同时具备解脱的功德,这样的人,就能称为“观自在菩萨”,就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蕴不异于空性的真心;空性的真心不异于色蕴。色蕴即是空性的真心;空性的真心即是色蕴。因为空性的真心能生出色蕴,所以二者非一非异。受想行识等四蕴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的五蕴身其实也和空性的真心非一非异,所以,一切众生当下即具有“本来自性清净涅磐”。若没有这个“空性的真心”与七识心王和合运作,一切有情顿成死尸,名为“无情”。
舍利子!这个空性的真心,在法相上来说,是“空”的法相;与妄心合起来说:是诸法空相。他因为从来没有出生过,所以永不断灭;他因为含藏着七识妄心无始劫以来所造一切善不善业种,而本身却永无污染;因而不是清净也不是污染;他不会因为修行等法而有所增益,也不会因为作恶等法而有所减损;所以,在佛地和凡夫位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增益或者减损他本身的体性。
因此,如果就空性的真心本身而言,他是“如如不动”的。没有色蕴,没有受想行识四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没有眼识心,乃至没有耳鼻舌身意识心等六识心;没有无明烦恼,也没有烦恼断尽;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生死断尽;没有“四圣谛”等佛法;没有智慧也没有一法可得。因为任何一法如有所得,因缘散坏的时候必将失去;唯有真心,本具故,说为“无所得”(非前无今有)。
若能开悟明心,触证到这个无所得的空性的真心;就是大乘实义菩萨,就能发起般若智慧而到达彼岸。这样的菩萨完全转依真心,不会在妄心之上,六尘境界上有什么牵挂。因而无所畏惧。这样的菩萨,能如实现观诸法实相,不再象一切凡夫那样念念都在妄心之上,因而念念颠倒,不能如实。因此,这样的菩萨能够了知真实的涅磐,能够地地增上,实修一切种智而究竟成佛,取证究竟的涅磐。
三世诸佛,都必须在因地时触证这个空性真心而开悟明心为基础,发起般若智慧,转依真心而修行,直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因此,般若智慧是大神威的总持,是能断尽无明而光明现前的总持,是无上的总持,是不下于一切总持的总持。发起般若智慧,能够消除一切苦厄,真实不虚。
因此说这个总持如下: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南怀瑾心经全文解释 第6篇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萨婆诃本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的意思,与经文开头相呼应)。 “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
南怀瑾心经全文解释 第7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若波罗蜜多心经: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核心根本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南怀瑾心经全文解释 第8篇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
摩诃=大
般若=智慧
波罗蜜多=到达涅槃岸的多种方式
心经=必经道路
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就是:无量到达彼岸的大深妙智慧必经之心路。
简单点翻译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必经之路
观自在菩萨
观,即观照,怎么才能观照呢?得须得自在;怎么得自在?除妄,怎么才能除妄?
神秀语‘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句的意思是说,屏除自己身体内心不好的行为及念头,日日除,时时除,日久天长,心即如无垢明镜一般,即能包溶万物,观照万物。
这一路行持下来,境界不断的升临,不断的回光返照,不断的超越自我,到最后就得到大自在了,谁修的成就了,谁就是观自在菩萨了。开头这一句多妙啊,即指的是观音大士,也是指的每一个修行人的当下,当下起修,终成佛果。这一个返字研究明白了,就不会走错路了。菩萨都是一个心,诸佛都是一个样子。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即六度万行,深般若,即大智慧,指行住坐卧皆禅定,无定无不定,无有不定时。波罗蜜多,即无量法门,无量路径,皆从心而行。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照,即印证,证得。五蕴皆空,即指所有一切物质形貌,及对所有一切物质形貌而产生的意念,想法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度化一切众生从这种自茧自缚的烦恼中脱离出来。外度众生,内度自身。
舍利子
舍利子,指人名,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是因为他的母亲名叫舍利,他是舍利的孩子,所以取名为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独舍利子出现在这里,用意也非一般。取意为,舍去自身,利益一切众生。弟子们的名子,和佛经所讲述经典的中心思想,都是有紧密的联系的。每一部佛经中,每一个人物名的出现,其名子都有非凡的意义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者皆坏无非是空,空摄诸色不离万有。万千诸色名相不离虚幻空相,虚空不离万千诸色名相,或生或灭,乎生乎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名色即虚空,虚空也是名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其它所看到的物质形貌,意识所感觉到的形态,也都是一样的虚幻。比如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意识上的等等,离开一切名相,所有感觉也俱是虚幻而已。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舍利子啊,所有一切的物质行为都是空中楼阁。万象从心过,过境不留行,以此去观照,自显宇宙实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宇宙的实相是不生不灭,不染不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所以虚空之中即没有形象,也没有物质。空而非空,真空妙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也没有什么声音,味道,感觉,意识,思想什么的,当舍去这‘六根’‘六尘’的牵绊,返观内照自己的当下。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你的所见,将不再拘泥于眼睛所能见的视野,眼睛所能见的一切形色都是有限的;因返观内照所达到的境界是无限开阔的,也将带动意识的无限增长。以前的眼根所见,无非都是做茧自缚。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至此你将会没有什么所谓的烦恼,也谈不上所有烦恼都消亡贻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也没有什么生老病死,也没有无量诸苦的寂灭。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一切有为法,皆是般若舟航的方便示现,无少法可得,无所得也无所住。达至尘尽光生,智慧朗照,内外圆明,虚空一体的如如不动之界。
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各大菩萨们,依以上所讲的深般若去观照,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心即能得大自在,也不会有所贪住,更不会有任何的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一切浑浊妄想皆不复存在,能轻松达至涅盘的彼岸,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皆依此波罗密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知道此波罗密法,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最神妙的咒语,是最光明的咒语,是最至高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再也没有咒语能与此咒相提并论,此咒能摄受一切的凡圣痴愚,能拨除一切的苦厄,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所以说不管是何种行门,若想达至究竟的佛果,即以无所住心,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就说这样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完)
后注
一,为什么咒语不翻译:
因为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如果真翻译过来,也就是平凡的不能平凡的一般的祝福的话,没什么特殊的。大家一看没什么特殊的,更不相信会有什么神奇功用,其不知真相即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心无所住,其功德即如虚空不可思议,若心有住,即是有限有量,所以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直接来个不翻译最好。
就比如,同样的一句话,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只管念来,你不用教他心无所住,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意思,自然无所住了。
十方无量众生,同时以无所住心,共同祝福咒愿,心所至处,金石为开。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二,咒的意思:
上面两个口,代表同时发出音声;下面几字代表的是众的意思,意思为两个人以上;那么有很多很多的人,同时以无所住心,而发出一个同样的祝愿。其念力不可思议。
回向:
十方无量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依止十方无量僧,达至究竟捏盘岸。
注意:
十方的众生,怎么去正确依止十方诸僧众呢,方法不正确,只依止某一个僧人,或依止某一善知识,即为邪法。僧者,人天眼目,别执着到眼目本身上,得取用眼目的功用。如法取用,即展转佛之法身。
到处指责别人过失的人,他眼里只看得到过失,他最后的取向全是过失,所得法俱是过失法,召感他的只能是地狱
看别人只看他的闪光点,他眼里只看得到慈悲,他最后的取向全是慈悲,所得法俱是善法,召感他的只能是极善之地。
所以不管僧人的法有多高妙,他都有不究竟的时候,别老盯着他不究竟的地方,所取非用,是为非法,不究竟法。趣向过失,召感地狱;趣向慈悲,善地摄生。
三,《心经》与《金刚经》的关系
《心经》与《金刚经》互为表理,身心相摄,各自为营。
《心经》成就金刚不坏之心,《金刚经》成就金刚不坏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