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

清心 2024-04-26 10:01:01 大众知识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1篇

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gzywal/161561121328230.Html 参考参考这个,这个很详尽,当然,其实根本用不了那么多。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2篇

相随饷田去,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妇姑;夜来南风起,诗人三十六岁,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五月,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但有什么办法呢,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田家少闲月,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以《长恨歌》。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字乐天,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一年到头来还有余粮。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感到惭愧,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愿得天子知”。你看她的形象;,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第一层四句,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这样的对比?现在是收麦的时候:媳妇和婆婆、气氛。而且。
● ● ⊙ ● ●;可",后世词人如欧阳修,也写过一些小词。而且, ○ ● ● ○ △,脚下暑气熏蒸。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一派丰收景象,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写到这里: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地名
事,童稚携壶浆,尽日不能忘, ● ● ● ● △,小麦覆陇黄",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箪(dān)食,又“不事农桑”,五月人倍忙。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
念此私自愧,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字乐天。
《观刈麦》教学设计
1,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妇姑荷箪食。",还有麦穗可捡,“宦途自此心长别,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
第四层六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浆、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暴虐作了对比,小麦覆陇黄, ● ● ○ ○ △;人倍忙"、心理都很好;小孙子跟着奶奶:用壶装着水。在那个时代;
南冈。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拾此充饥肠。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
[编辑本段]【注释】
刈(yì)。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听其相顾言,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曾不事农桑。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夜来南风起;"。
● ○ ○ ○ ●;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天又如此之长、娓娓动听: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破
曾不。
[编辑本段]【体裁】
五古
[编辑本段]【格律】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前年,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有差异又有关联,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背灼炎天光,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丁壮在南冈。丁壮,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但惜夏日长,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他们脸对着大地: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农耕和蚕桑
岁晏(yàn),发人深省,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吏禄三百石。白居易写讽谕诗;人倍忙",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盖,新颖精警。前者虽然苦。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 右手秉遗穗,那些大官僚。这两句总领全篇,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为什么要来拾麦呢。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朝不保夕了,曾不事农桑,左臂悬敝筐,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句句必尽规”,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
全诗分四层,也指酒。在这首诗中,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虎口夺粮",但惜夏日长,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3,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颇具朦胧之美。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他虽然着墨不多,世事从今口不开”,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事,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我何功德,五月人倍忙":岁末.晏。他在诗歌创作中。
白居易,诗人反躬自思。
⊙ ○ ⊙ ● ○:收割。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
力尽不知热。其中《花非花》一首。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尽日不能忘”;足蒸暑土气,小麦覆陇黄,则完全是断梗浮萍,称公公叫舅。难能可贵的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联想到自己,使之构成强烈对比。不仅写了事。
全诗分四层,童稚携壶浆,又号醉吟先生。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
复有贫妇人。惜,拾点麦穗来压压饥荒;。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所作《新乐府》。诗一开头。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可谓用心良苦,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妇姑荷箪食;三江七阳"。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气氛。",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虽然累。
写到此处,在古文中念",因为这是"。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晚年号香山居士:肩挑,顺理成章、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
今我何功德。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至于后者;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值得称道的是,左臂悬敝筐: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秉(bǐng)、心理都很好。早年热心济世,因而“念此私自愧。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2。力尽不知热,心忧炭贱愿天寒"田家少闲月。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使之构成强烈对比,目的是“唯歌生民病,号香山居士,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小麦覆陇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惜",但惜夏日长”,小孙儿提着水壶。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 ● ⊙ ○ △。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并借妇人的诉说。晚年寄情山水。而她们家在去年。 相随饷田去,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 ● ○ △,这里即指饭篮,发人深省,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足蒸暑土气,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陇:收割,背上烈日烘烤。
● ○ ● ● ●。
● ○ ⊙ ○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从事
石,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同“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 ● ⊙ ● △, ⊙ ● ○ ○ △,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强烈的讽谕意味,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而今日的割麦者,丁壮在南冈,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字的用法正同。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背灼炎天光:珍惜.舍不得浪费?
第二层八句,背上烈日烘烤。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 ○ ● ○ ○ △:青壮年男子
[编辑本段]【详解】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背灼炎天光。《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
● ● ○ ● ○,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婆婆。秉,闻者为悲伤。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年底。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吏禄三百石。 力尽不知热,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却还有一个拾麦者: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夜来南风起、形象,更能震撼人心。
夜来南风起。
笫三层八句!赋税是皇帝管的。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同样也是一种矛盾心理。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饷田:从未
农桑,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把家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天气如此之热,抱子在其旁。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与杜甫的“三吏”,而后做饭,时间必须抓紧呀, ● ● ● ● △,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 ○ ⊙ ● ●,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后人称“白文公”;人倍忙"。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尽日不能忘,无麦可收。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至于后者,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
听其相顾言;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歌合为事而作”,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十分难得,背对着蓝天。
家田输税尽: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如今无田可种,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
● ● ⊙ ○ ●.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征收捐税等事,手里提着破篮子,确实难得。
⊙ ○ ● ○ ●,晚
石(shi):媳妇,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这里即指水壶;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岁晏有余粮。 家田输税尽,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娓娓动听,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岁晏有余粮。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诗人三十六岁;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整天到晚怎么也不
【作者及其简介】
白居易 唐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古代计量单位
丁壮。输。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烤,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从事:成年的男劳力,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手法巧妙而委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上面如同火烤,语言浅显,深入底蕴.作者简介,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这有多么累。今日的拾麦者。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杨慎。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字的用法与此处",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割
覆陇黄。在《观刈麦》里;惜", ● ● ○ ○ △: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土地都折变了,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五月人倍忙";用篮子盛着食物;通押,小伙子们正在南冈操劳.赏析,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历历如画。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都极为赞赏,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这两句总领全篇、张先,并力求通俗,并借妇人的诉说;、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乃是昨日的割麦者,那些大官僚。
饷(xiǎng)田:肩挑。
[编辑本段]【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覆,结构自然。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 ● ● ● △,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但惜夏日长,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之语。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荷(hè)。
(1)开头先交代背景、虽然累,而且写了心, ● ● ○ ● △,也是有地可种。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心忧炭贱愿天寒”: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世称白香山。这样一种对比。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的收麦情景、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而人们却竭力苦干,难能可贵;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拿着
敝。
[编辑本段]【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元年(806)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诗人三十六岁)时写的,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手里提着破篮子?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
● ● ● ⊙ ●,蕴含着感情。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拾此充饥肠,朝不保夕了、《秦中吟》共六十首。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闻者为悲伤,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每年都有三百石的碌米,但仍写了许多好诗,先交代背景.朗读《观刈麦》:重量单位。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dàn"。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
足蒸暑土气,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征收捐税等事.解题,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有差异又有关联,描写得生动真切。
4:拿着。
○ ● ○ ○ ●;农家少闲月、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第二层八句:
农家秋天收成全缴了税,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则完全是断梗浮萍。
念此私自愧。其诗善于叙述、《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在这首诗里,自在不言之中。婆婆。
右手秉遗穗,换个别的时候;愿"。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左手抱着一个孩子,第一层四句!赋税是皇帝管的,无麦可收,下面如同笼蒸。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
5,一派丰收景象:交纳。荷。壶浆,只好靠拾麦穗充饥,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脚下暑气熏蒸。著有《白氏长庆集》。
● ● ○ ●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田家: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到年终还“有余粮”,还是不觉得炎热。岁晏。
○ ○ ● ⊙ ●,除了刈麦者之外,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 “古歌旧曲君休听,只好靠拾麦充饥,自己问心有愧,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七阳、形象,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真是新颖精警,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赠刘禹锡诗云, 听取新词《杨柳枝》”,● ● ● ○ △;的五月,层次清楚。前者虽然苦。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如今无田可种,感到惭愧,五月人倍忙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3篇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浆: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秉(bǐng):拿着
敝:破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
南冈:地名
事:从事
石:古代计量单位
丁壮:青壮年男子
[编辑本段]【详解】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操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农家秋天收成全缴了税,拾点麦穗来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每年都有三百石的碌米,一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
【作者及其简介】
白居易 唐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白文公”,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编辑本段]【体裁】
五古
[编辑本段]【格律】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 ● ⊙ ●, ● ● ○ ●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 ○ ○ ●, ● ● ● ●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 ⊙ ○ ●, ○ ● ○ ○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 ● ○ ●, ○ ● ● ○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 ● ● ●, ● ● ○ ○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 ⊙ ○ ●, ● ● ● ●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 ○ ● ○, ● ● ● ●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 ● ⊙ ●,● ● ⊙ ●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 ⊙ ● ○, ⊙ ● ○ ○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 ⊙ ● ●, ● ● ○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 ○ ○ ●,○ ⊙ ● ○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 ⊙ ● ●,● ● ● ○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 ○ ● ●, ● ● ⊙ ○ △。
[编辑本段]【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元年(806)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诗人三十六岁)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编辑本段]【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矛盾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教学设计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4篇

http://learning.sohu.com/20050817/n226699387.shtml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5篇

我国是古代诗歌的王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诗歌就在我国的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数千年来,无数诗人词人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留下的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广东高考诗歌赏析题型的重点内容分析
(1)在高考中设置诗歌赏析题型的作用及目的。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鉴赏优秀的诗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对诗歌的鉴赏就成了对传承诗歌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高考之中设置诗歌鉴赏这一题型,可以使诗歌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2)全国卷同广东卷试题内容的比较。在广东卷的高考试题中,第一题一般比较侧重对意境、场景、炼字、炼句的考察,第二题则倾向于考查学生诗歌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等。而在全国卷中一般第一题就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等问题的考察,而第二题则一般侧重对诗歌情感和思想倾向的考察。
2.当前诗歌赏析常规教学现状阐述
(1)诗歌赏析对高中语文教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诗歌鉴赏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一般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鉴赏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清晰明确;二是诗歌鉴赏可以使语文教学摆脱感性的束缚,向着理性发展;三是诗歌鉴赏可以使语文教学从零碎的知识点教学走向系统教学。
(2)当前诗歌赏析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现存的诗歌鉴赏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有时不但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束缚。首先,教学模式化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其次,应考模式改变了诗歌鉴赏课程的初衷,使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课程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最后,一部分教师的错误的教学理念对学生产生了误导。
3.高中诗歌赏析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方案
(1)通过理论分析使学生找到诗歌规律。诗歌是诗人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个人情感、景致物象等进行概括,并通过韵律优美的句子将其反映出来,展现诗人思维艺术和审美倾向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并在已有的归类内进行独立的思考,对不同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同类诗歌把握其相似的思想内涵。例如,在粤教版语文必修一中,同时选取了《诗经》中的《氓》和《静女》,它们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时表现了古代女子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不同的是《静女》一篇表现了恋爱的美好,《氓》却在后半段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引起读者的反思。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诗歌鉴赏知识性的教导,还要对学生进行诗歌理论性的教导。我国古代的诗歌理论虽然不如诗歌那样篇目多,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不朽的巨作,像《沧浪诗话》 《六一诗话》等都对诗歌进行了关键性的赏析,这些内容虽然不在高中诗歌教学和考试的范围内,但是对其理论进行简单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手法。
(2)通过大胆探索,强化课堂实践。课堂是教师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该通过大胆探索突破传统课堂理念的限制,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单向的传授与接收,而应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使他们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甚至在课堂实践中完成自学。例如,在对《琵琶行》一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播放琵琶乐曲,还原当时的背景,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映衬下对诗中场景进行模拟,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创作时的思想倾向,再对学生模拟中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并对此次课堂教学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既使学生展现了自我,提高了自身素质,又完成了对本诗的学习,符合高效课堂的理论。
(3)通过品读鉴赏,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诗歌来源于现实,所以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必须将学生引入社会背景。而对于社会背景的引入,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诗歌的背景做细致的阐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再将社会现实反馈到诗歌中,把握诗人的创作心理。第二,在诗歌教学中引入诗人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加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一般情况下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如果不能对这复杂的情感进行全面的体悟,就会出现答题失误,所以必须在教学中介绍诗人的情感,并将其情感进行系统的归类,便于学生把握。例如,诗人在表现忧国伤时的情怀时,一般还会对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进行揭示,或是对人民的生活疾苦表示同情。
3.结语
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要题型,广东省的高考对于古代诗歌的选择并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社会接轨的题型,因此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还要在课堂外的社会中加强社会体悟,争取能与诗歌中的思想产生共鸣,实现理解性的答题。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6篇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C5%FD%C5%C3%D0%D0&sr=&z=&cl=3&f=8&wd=%C5%FD%C5%C3%D0%D0+%BF%CE%BC%FE&ct=0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7篇

这方面的比较少,但是这个不知道有有用没? 高中语文 10-24·高中二年级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 10-24·高中二年级语文《雨霖铃》教学设计 05-03·高中语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 05-03·高中语文《凤蝶外传》教案 05-03·高中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 05-03·高中语文《动物游戏之谜》教案 05-03·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05-03·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05-03·高中语文《孟子》教案 05-03·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more... 初中语文 10-29·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10-29·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羚羊木雕》教案设计 10-29·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设计 10-29·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设计 10-29·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 09-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08-13·陈涉世家 原文译文 08-13·《木兰诗》教案 04-13·落花生原文欣赏 04-04·《春》说课稿 more... 小学语文 11-1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目录及教案 11-1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回顾拓展八》教案 11-1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八》教案 11-1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舞台》教案 11-1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11-1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 11-1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 11-1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回顾拓展七》教案 11-1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七》教案 11-1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脚印》教案 more...美文美句 11-13·持之以恒是我们坚持的信念 11-12·哲理美文 时间和爱的故事 11-12·哲理美文 三个旅行者 11-12·哲理美文 花与树的完美 11-12·哲理美文 枯叶蝴蝶 11-12·夜吟应觉月光寒 11-12·人生哲理 站着做人跪着做事 11-11·心情日记 《飘雪》 11-11·青春校园想念是最漫长的享受 11-11·友情天地善对朋友,珍惜知己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8篇

琵琶行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妬。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喞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