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陶渊明古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古诗)

清心 2024-04-24 17:07:56 大众知识

陶渊明古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第1篇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①沦:沈。阿:山岭。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光阴。骋:伸、展。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2]

作品鉴赏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十二首》的第二首《杂诗·白日沦西阿》与第五首《杂诗·忆我少壮时》,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这两句意谓: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此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少年罕人事》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3]

陶渊明古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第2篇

【原文】
白日沦西阿[1],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2];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
[1]阿:大陵。西阿:犹言西山,和下旬“东岭”相对。
[2]骋:伸展。志不得伸的意思作者在诗中屡有表示。
【翻译】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赏析】
该诗是《杂诗》中的第二首,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叹老伤时的惋惜之情,流露出壮志难酬的苦闷。 http://www.5ixuexi.net/shici/qianjiashi/6784.html
该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描写室外的秋夜月色:白日沉落西山,圆月出于东岭,转瞬之间,遍地万里银辉,空中皎洁幽明。这四句写景,极富层次,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从黄昏到月亮升空之间的晦明变化,创设了一个空明清澈,广袤无垠的阔大境界。清代方东树评论说:“白描情景,空明清澈,气韵清高,非庸俗摹习所及。”实足极为确切的评价。
“风来入房户”以下四句,重点写室内人物的内心感触。微风吹来,床上的枕席变得冰冷起来,这才从气候的变化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觉得秋夜是如此漫长。这几句诗,结合屋内情形,枕席冰冷、辗转难眠,不仅渲染出秋夜室内寒冷的气氛,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欲言无予和”以下六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而岁月飞逝的遗憾之情。独居寒室,欲说无人应答,只能举杯面向自己的身影无言而视。想到日月穿梭,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这种痛苦又有谁能领会?
该诗描写生动、形象,创造了一种苍茫浩渺的意境。情由景生,景生含情,情景交融,深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用词准确精当,对仗工整妥贴,音韵和谐优美,是一篇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陶渊明古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第3篇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第一首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陶渊明古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第4篇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诗的开头四句很耐人回味,身处闹市,却没有被车马的喧嚣所打扰,这是因为“心远”,内心的宁静,有着出世的念想,这不正印证了古人所说的“大隐隐于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名句,它写出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热爱自然的情趣,尤其是这个“见”字凸显了诗人无意之举,无意间,山入眼帘,苏轼对此句曾说道:“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是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描绘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子,可却是草盛豆苗稀,日出而作,月出而归,尽管劳作很辛苦,但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心情很是愉快。

《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的《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这首诗具有很强的哲学性。诗的前四句感叹人生之无常,像是路上的尘土,随风飘转,透露着无奈,这种心境与当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时战乱频繁,人们流离失所,生命无常。 中间四句写诗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欢乐。 最后四句我们常常用来做格言,勉励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

陶渊明古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第5篇

其 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 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其 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叁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 忆此断人肠。 其 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其 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 六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 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其 七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发早已白。 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其 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 且为陶一觞。 其 九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颠。 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其 十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 倏忽日月亏。 其 十 一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 遥遥春夜长。 其 十 二 嫋嫋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叁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精气, 粲然有心理。

陶渊明古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第6篇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一)】 作者: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②。 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 盛年不重来⑤,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注释】 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请采纳~

陶渊明古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第7篇

人生是什么?隐居山林的陶渊明说:“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这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中第一首中开首两句。人生如浮萍,没有根底,其实,浮萍也是有根的,只是这根不是深扎于土,而是飘漾于水,从流动的水中吸取养料。而陶渊明诗中的人生,并非浮萍,那是真正的无根之物,没有根,被风一吹,便飘飞在空中,犹如路上的灰尘。陶渊明诗中所谓“人生”,其实比现代人理念中的人生含义更广,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吧。如果生命和人生果真如此,生而无根,飘如灰尘,那天下芸芸众生便可怜可哀之极了。《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之句,感慨人生无常,陶渊明的诗句,也是重复了古人的悲叹。好在陶渊明的幻想没有到此为止。且读《人生无根蒂》全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之尘飞扬在天后,接下来怎么样?“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这两句,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既然大家都已非原来的生命,那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亲如兄弟,何必在乎血缘骨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陶渊明的首创,孔子《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陶渊明在诗中重复孔子的意思,其实是在战乱和孤独中对理想的一种呼唤,这种理想是什么?应该是社会和平,是人间博爱。“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两句,表达的是陶渊明当时的生活态度。这首诗总体悲凉沉郁,但这两句,却颇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难,并没有使诗人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欢乐,是和乡亲邻里聚会饮酒,这是平凡世俗的乐趣,陶渊明在很多诗中作过描绘,譬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最后四句,流传最广:“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很多人将这四句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古诗。其实,联系前文,陶渊明这几句诗,还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么,活着就赶紧做自己以为快乐的事情。陶渊明此诗中的快乐,是“斗酒聚比邻”。这样的人生目标,对现代人来说,不可思议,但在陶渊明的时代,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记》中,正是对这理想的生动描绘。我想,现代人,将这四句诗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诗,其实也没有违背陶渊明的本意,惜时,古今如一,励志,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古人之诗,励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人生果真无根?落叶飘飞最终还是归根,陶渊明的人生其实也是做了回答,在乡村田园,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新民晚报》12月13日】赵丽宏

陶渊明古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第8篇

《杂诗十二首·其一》 晋宋-陶渊明
原文: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37岁时。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无根蒂:形容飘泊不定。陌: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就好像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杂诗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