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全诗赏析 (杭州春望颔联赏析)

清心 2024-04-17 19:11:48 大众知识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全诗赏析 第1篇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远及近,生动的表现了杭州的繁华,运用了典故,加强了其表达效果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全诗赏析 第2篇

白居易——《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 曙光早霞中映照着望海楼,在白色的护江大堤踏着干燥的海沙。 晚上海浪的声音在伍子胥庙能听到,绿柳的春光藏在苏小小家。 红衣女孩在造柿蒂绫,乘着梨花开放在挂着青色旗酒肆中饮酒。 是哪一个在孤山寺边开修白堤,草绿望着好像绿裙腰一道斜过。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全诗赏析 第3篇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里的一首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全诗赏析 第4篇

    《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曙光中的朝霞映照着望海楼,在白色的护江大堤上踏着干燥的沙砾。
晚上海浪的声音飘进伍子胥庙,碧绿杨柳饱含的春光藏在苏小小家里。
穿红衣女孩在织造着夸张的绫形花纹,乘着梨花开放的好时节在挂着青色旗酒肆中饮酒。
是哪一个在孤山寺边开修白堤,堤上碧绿的青草绿得好像斜披着一件绿裙。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全诗赏析 第5篇

一、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二、春词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译文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三、春题湖上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译文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四、杭州春望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五、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全诗赏析 第6篇

展开全部


《杭州春望》为长庆三年( 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中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体现出了西湖美景中的人文情怀。全诗如下: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首联写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清晨登望海楼,纵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丈,钱塘江水,奔腾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上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并统领全篇。“望海楼”是指“城东楼名望海楼”。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下句“护江堤白踏晴沙”中“护江堤”是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上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诗人开篇就将城外东南的景色绘得极其雄伟壮丽,不但给人一种壮美之感,也为后面描写所见铺垫。
接着承接上联而来,诗人写道:“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诗人将目光转入城内。我们知道,在杭州城内的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据记载,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来,由于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终被杀害。而据民间传说,伍子胥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特别要注意的是“夜入”一词的运用,因为诗歌是写白天所见,而“夜入”之后当然是想象的内容。也就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格外清晰。以声传情,这不但使诗歌意蕴得到扩展,而且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下句的“苏小”是指南齐时候的钱唐名妓苏小小。诗歌中的“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其中的“春”字,点出季节,也暗示了杭州的繁华景象。从写作的角度看,诗人运用了典故手法,不仅展现了眼前景物之美,而且渗入了人文情怀从而使诗歌意蕴深厚,境界高远。
接着诗人一转,由写景转到写风物人情上。诗人写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这里,诗人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梨花”语意双关,一是指梨花时节的春天,二是指梨花酒。这正如诗人自己所注曰:“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的意思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这一联也是对偶,描写出了红袖翻飞,绫纹绮丽,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的繁华景象。其中,颜色词语的使用很妙,背景增强诗歌的画面之美,而且使诗歌的诗意之浓,并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想象。
最后尾联写道:“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湖寺”即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也写到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裙腰”按诗人自己注释说:“孤山寺路在湖州中,草绿时,望如裙腰。”可以说,诗人用“裙腰”为喻体,不仅绘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茏,青草绵绵的迷人景色,而且还把赋予了人的情感思想。可以说,在诗人的笔下,西湖似乎就是一位妩媚秀丽的女子,是那样的妩媚,那样的艳丽而多情。我们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正所说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来。可以说,二者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很富有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抓住西湖的特征,表现出自然之美。诗歌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湖水的翠绿为主,朝日霞光映照其间,其画面感极强,表现出和谐的自然之美。
其次,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层次分明,次序井然。
再次,典故的运用和富有人文特色词语的运用,如红裙、彩绫、酒旗等,不但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而且提高了诗歌审美效果。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全诗赏析 第7篇

白居易——《杭州春望》 【内容】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赏析】: 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所民间传说: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通首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应当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 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一句写游人沽饮,一句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岂非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不能肯定它就是从白居易这两句诗衍化而来,但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全诗赏析 第8篇

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描写杭州春色的时候,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写涛声,想到伍子胥;状柳色,忆起苏小小;看到绚丽的湖光山色,就联想到巧女织的柿蒂绫,望见如茵的孤山寺路,又感到它象一条碧绿的裙带。这样写,不仅熔情景于一炉,使人感到诗中景物具体、鲜明,而且使诗神形飞动,飘逸蕴籍,韵味丰富,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