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 (王昌龄和李白之间的小故事)

清心 2024-04-17 17:04:20 大众知识

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 第1篇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
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到六十岁被杀害宦海中几度浮降。囿于现实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怀隐而不发,诗作多表现的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挣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认命、几分低头的无奈和世事沧桑,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王昌龄闻讯一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虽短,但情谊深长,耐人品味。

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 第2篇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 第3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遭受贬谪而作的抒发感愤、寄托慰藉的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是一位边塞诗人,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相似都有些傲岸不羁。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王昌龄被贬谪时他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 第4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链接〗以月寄情的句子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练习〗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 第5篇

下面试按李白绝句惯用的“起承转合”的结构讲析此诗,帮助同学们理解背诵。
起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即景抒情。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又名小红鸟,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个句子选取两种富有扬州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一片暮春景象,烘托出哀伤愁郁的气氛。句子形式前四(字)后三(字),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表意畅达,节奏明快,唯有句末的上平声“八齐”韵,声音突然压抑,但也正与难过的心情相符合。
承句:“闻道龙标过五溪。”叙事抒情。五溪是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王昌龄被贬到那样的荒凉去处,李白用这句表面看来比较平静的诗句写出了他愤慨与无奈。这里的“龙标”本来是王昌龄所贬的职所,同时也借用来指代朋友王昌龄。这种用职务或职所名称来代指某人的习惯,古今相通。当然,这里的“龙标”,也可理解比五溪更远的地方该句形式也是前四后三,也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句意与前一句循序渐进。韵脚仍为“八齐”,情调悲戚。
转句:“我寄愁心与明月,”想象抒情。李白特别喜欢圣洁清白的月亮,他写下了很多赞美月亮的佳句。这里他移情于明月,寄托“愁心”,表示对好友的慰勉。这句的形式陡然一变,成为前二后五句式,“愁心”与“明月”对照,情调大起大落,触目惊心。
合句:“随风直到夜郎西。”缘事抒情。随风,指“随君”。夜郎,指当时的夜郎县,在今湖南沅陵县内,这里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句式又是前四后三,只是变为动补结构,前面动词短语“随风直到”,后是方位补语“夜郎西”。诗意紧承前三句,表示自己的心永远与朋友在一起。“八齐”韵收尾,表达出欲哭无泪之意。
小结:这首七绝,起承转合,结构圆满。抒情方式多样,由即景而叙事,再由想象而缘事,流转自如。句式从前四后三,变为前二后五,最后又落到前四后三,既错落又和谐。押上平声“八齐”韵,与悲伤抑郁的情调契合。

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 第6篇

展开全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 第7篇

    在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里,王昌龄可算是最为悲怨痛苦、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家庭困顿、仕途坎坷和最后死于非命,而且还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生前面对坎坷仕途、一连串沉重打击时深深陷入的选择与放弃、坚执与超脱、希望与绝望的煎熬、挣扎中,纠缠于出处行藏的艰难抉择中。前者是外在的显性之痛,后者是内在的隐性之痛。而这隐性之痛正是其精神之痛、心灵之痛,更是深刻的生命之痛。王昌龄人生悲剧、心灵痛苦深层文化原因主要在于: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样入于"儒"而沉于"儒,"又不能像王维那样入于"儒"而逃于"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入于"儒"而出于"道"。因此身处儒、佛、道的夹缝之中,并徘徊、摇摆其间,使自己的心理遭受

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 第8篇

X
李白与王昌龄的故事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
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到六十岁被杀害宦海中几度浮降。囿于现实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怀隐而不发,诗作多表现的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挣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认命、几分低头的无奈和世事沧桑,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王昌龄闻讯一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虽短,但情谊深长,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