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众知识

大众知识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清心 2024-04-13 19:32:03 大众知识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第1篇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第2篇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第3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第4篇

巴山 :中国西部为川陜界山。故「巴山」在此泛指四川的山。


涨秋池 :秋雨使池水高涨的样子。
何当 :何时、何日。
共剪西窗烛 :一起在西窗边修剪烛芯。「剪烛西窗」指朋友思念或相聚。
剪烛 :古时油灯或蜡烛,燃点时间长了灯心上会结灯花,剪去后才会更亮。
却话:回首重新谈起。却:回头、回顾之意。

夜雨寄北:李商隐人在四川时,思家心切写给妻子的作品。

当时李商隐的妻子身在长安,位于四川之北,故题为〈夜雨寄北〉。述说其实想要早归但自己也不知道何时能成行,无奈思念深长却身不由己。
巴山夜里愁煞人的秋风秋雨,令相思之苦如池水般满溢难当。急切的盼望能立即飞到妻子身边,两人剪剪烛花谈谈天,叙聊着身当巴山夜雨的此刻心境。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第5篇

夜雨寄北 ·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第6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第7篇

《夜雨寄北》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第8篇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是运用想象手法表达感情的杰出代表:“问君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在巴山夜雨之时, 心中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如涨满秋池的淫雨, 溢满天地, 没有穷尽。但是, 诗人却张开艺术想象的翅膀, 描绘出一幅日后与亲人团聚, 一边相互依傍、窗前剪烛, 一边追忆当初“巴山夜雨”的温馨图画,堪称绝妙。想象也属于一种鉴赏文学形象的方法。古诗词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我们在鉴赏时,要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者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诗词。求采纳O(∩_∩)O谢谢